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后基建时代”如何保增长(之一)——

笔者在上一则微博谈到孙立平先生所说的“后疫情时代”,今天再来谈谈另一个“后”:“后基建时代”。

这一概念之前笔者先是在读经济学家张军先生的一篇访谈时看到的,近日又见另一位经济学家滕泰先生在其一篇文章中也有所论及。

笔者注意到,滕文是在看了另一位经济学家余永定先生一篇文章《关于宏观经济的几点看法》(笔者恰好也打眼过)的读后感。余文认为“在经济持续下行、预期不振的情况下,推动经济增长职能主要依靠基础设施投资”,基础设施“绝不限于铁公机这样的老基建,还包含着新基建以及一系列软性公共产品的提供”,“基础设施的可控性来源于中国的制度优势,是其他国家(包括美国)想学而不得的优势,放弃这种优势无异于自废武功”,等等。滕文中还提到另一位经济学家李扬先生的文章,李文亦力挺扩大投资稳增长,称“我们必须清楚,中国的经济增长,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相当长时期,都是投资驱动型的。”

但滕泰先生认为,经过多年的建设,吾国的机场、公路、铁路等供给相对完善,已经进入“后基建时代”,此时再用政府加大基建投资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恐已不可持续。理由是基建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已明显下降。

笔者由此想到坊间有一句话,说是对同一个问题,“10个经济学家有11种解释”。虽是调侃之言,但笔者以上就“后基建时代”不经意间竟一口气列举了四位经济学家的相关说法,足见经济学确实是一门对某件事情可以生发出多种解释的学问。

笔者虽不是经济学家,对于“后基建时代”如何保增长的问题也有自己的几点粗浅之见。只是年已古稀,为节省余生所剩不多的精力不想再费神写作长文,故此想把它分成若干篇小作文来谈论。此为首篇,对此话题有兴趣者不妨后面接着浏览。(未名日记2月4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4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