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电荒”:计划没有变化快。——

笔者在昨日的微博中谈到吾国近期“电荒”的原因之一是“煤荒”,但见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另一个原因是电力需求增长过快,往年全年用电量增长幅度为6%左右,今年预计要到12%。实际上林先生的估计还是有些保守的,据笔者看到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数据,今年1-8月全国用电量同比增长了13.8%,比发电量增速高了2.5个百分点,创下2003年以来的最大差值。

笔者还注意到一个“异常”现象:以往在一般情况下,用电量被视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测试值,笔者记得早先曾被一位领导纳为观察经济形势的三大指数之一(另外两个指数是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然而今年吾国经济在前两个季度有疫情受控之后的爆发性增长,但自7月开始有明显的趋缓迹象,而一些地方的拉闸限电恰恰出现在这几个月,这是为什么?网上有一种说法是国家在“下一盘大棋”,有意藉此提高出口商品的价格,以免被一些进口国家“薅羊毛”,但此说遭到很多专家的杯葛。

林伯强先生指拉闸限电还有一个原因是受到“双控”政策的影响。这一分析应该是符合事实的。据报道之前有些地方干脆下令本地的高能耗企业阶段性停产,就是为了完成今年的“双控”指标。笔者认为果如此倒不无正面意义,说明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为节能减排以期在未来实现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的目标在“动真格”。然而为何有些地方如东北一些城市连居民用电都被“拉”掉?这样的情况以往很少见,难道当地主政者不怕引起群众不满而影响“维稳”吗?特别是,眼下还处于秋季,倘若冬季到来时还发生此类情况,那将会危及北方地区的居民取暖。所幸高层已下令要“不惜一切代价”确保民生用电。

林先生还提到,由于煤炭价格上涨过快,目前电价与煤价处于倒挂状态,导致发电厂面临很大的压力。他认为从长远来看,应按市场供应成本来改革电价,指“如果(电价)不上涨的话,碳中和的成本谁来承担,又怎么能起到抑制上游高耗能产业的作用?”

林先生所说确实是一个问题。但问题中的问题是:若企业用电价格上涨,必然会增加它们的生产成本,在当前大宗商品价格和运费节节上涨的背景下,企业能否吃得消?笔者的意思是,大幅提高企业用电价格的确如林先生所说能“从根本上起到减排降耗的作用”,但同时也要做好应对其所引起的负面影响的准备。最新消息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稳定居民、农业、公益性事业电价的前提下,将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由分别不超过10%、15%,调整为原则上均不超过20%,但高耗能行业不受此限制。

其次,林先生称:中国相对比较便宜的是居民电价,如果按照供应成本的话,居民电价应该要涨一倍左右。笔者闻听不禁下意识地捂了捂自己的腰包。若果如林先生说的这样,且不论是否会推高通胀,不少中低收入家庭的日子恐怕就难过了。幸而有关方面已明确表示居民用电和公益事业用电维持原有价格不变。

不过这样一来工业用电与居民用电的价格差将进一步拉大,能否长期维持尚待观察。按说居民用电也应遵循市场的价值规律,但与其它市场经济国家不同,吾国的电厂和电网企业基本上都是国字号的,故此电力对居民来说,实际上属于一种“半公共品”,并不是完全根据市场规则来定价。就连企业用电也并非完全“随行就市”。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保持电价相对稳定,但由于煤炭行业的市场准入和产品价格已基本放开,由此形成了一“计划电,市场煤”的不对称格局,每当经济形势出现新的情况,“计划电”往往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经常会出现“电荒”现象,只不过这一次比较普遍,程度也比较严重。 为此,国家发改委已于10月12日发布通知,提出将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扩大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推动工商业用户都进入市场,同时要求保持居民、农业用电价格的稳定(澎湃新闻)。

看来,管理部门准备打破以往“计划电,市场煤”的既定格局,让电力生产和供应也市场化。这当然是一种正向的改革,但有一点:如果今后电价也像其它商品价格那样完全放开,是不是应该先打破电力行业的垄断,实行开放式的自由竞争,以期通过竞争把电力生产输送的成本和价格降下来?总不能一面继续保持垄断体制,一面又要让电价“市场化”吧?

甘蔗没有两头甜,你只能选一头。(未名日记10月13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6篇文章 23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