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英国式“油荒”:缺人不缺油。——

这阵子吾国是“电荒”、“煤荒”,而英国则陷入了“油荒”。笔者看到公号“牛弹琴”转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英国一个开着一辆大型罐状车的司机,某日在路上突然发现自己被20来辆小汽车跟踪,在他车后面排起了长龙,搞得他心里发慌,不知所为何来。直到他把大罐车开到一个建筑工地门口停下,后面传来一通喇叭声。司机以为自己犯了什么事,急忙下车查看,后面的车主摇下窗问他:您这要去哪个加油站啊?罐车司机一头雾水答道:我不去加油站,这里就是我目的地。后面的车主们怒问:为什么?罐车司机答:我车上装的都是水泥,不是汽油啊……

这个故事据说是BBC报道的。小车司机们如此焦虑,以致于路上看见一辆貌似油罐车就纷纷跟上。盖因现今在英国很多加油站没油了,整个社会因此都乱套了。而按照外媒的分析,英国的“油荒”,根本原因竟然不是缺油而是缺人—— 原来英国脱欧之后,许多来自东欧在英国打工的大车司机,都被作为“低技能人口”清走了;而运油车司机,却需要接受专业训练;又因疫情期间,大车司机培训、考证停摆了有1年多。这样一来英国的老司机们退休,新司机接不上,有人估计目前英国大车司机的缺位在10万个左右。结果就是有汽油、有车子但没人运油,许多加油站愣是无油可加。

这让笔者想起吾国经济学界近年流行的一个词,叫做“人口红利”,意指人口很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其使用成本很低,生产的东西自然价廉物美而受到市场青睐,经济得以快速增长。故此过去的几十年,外资纷纷到吾国投资建厂,而吾国也借机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正因了老话说的“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当然,前提是实行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不然,在计划经济时期,吾国也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怎么就享受不到这种“红利”而陷于贫穷呢?

但是随着吾国人口增速的逐渐下降,老龄化、少子化的到来,上述“人口红利”也日趋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吾国的人口总量还将从峰值回落而开始减少,一些原先不愁招不到工的行业可能将出现“用工荒”(事实上早几年就已经出现了)。这对吾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没有了“人口红利”,就得想办法通过改革、创新挖掘出别的什么“红利”来取而代之。

在笔者看来实际上所谓的“人口红利”,在某种意义上体现的就是经济学的供求关系。之前吾国之所以有这种“红利”,就是人多所以价格便宜,说白了就是吾国人民用低工资下的辛勤劳动换来的。但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在不断变化的,一旦劳动力由供过于求变为供不应求,人们就会立即感受到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英国因大车司机短缺致使少人开车运输,造成全国出现“油荒”,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据报道就连英国的超市目前也因运输不及,货架上的商品供给不足,以至于有英国人哀叹“圣诞节也要被毁了”。为此英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将通过特殊的签证招募外国油罐车司机,并延长那些外国大车司机快要到期的签证,同时准许5500名外国家禽工人进入英国打工,以确保圣诞节前本国超市货架上食物充足。甚至连英国军队也奉命出动,派遣部分军方驾驶员接受紧急培训,让他们开着油罐车为加油站送油。

大车司机既是个体力活,也是个脑力活。另外有些工种看似没什么技术含量,但一旦出现短缺,也会够其他人的呛。想想吧,如果京沪这样的大城市减少了几万名环卫工人将会怎样?如果农贸市场摆摊卖菜的人少了、家政服务的人少了我们的生活又将会怎样?……所以,所谓的“高”、“低”之分,其实不过是供求关系的一种反应,备不住哪一天就会起变化。古诗云“高处不胜寒”,站在“高处”的人,还是放低点姿态吧。(未名日记10月5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70篇文章 8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