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从“拉闸”再看电动汽车的“悖论”。——

媒体纷纷报道:9月以来,全国多地发布限电通知,众多企业停工停产,有些地区如东北一些居民的用电也被临时“拉”掉。 为何过去只有在夏季高温才会遇到的拉闸限电,却在现今的初秋季节愈演愈烈?专家们纷纷给出各种解释,看得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电力供不应求。

笔者认为,无论如何,居民生活用电必须优先保障,绝不能沿袭计划经济时期“先生产,后生活”的旧观念。需知生产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生活。

至于具体的原因,笔者看到最多的一种解释是地方为了完成“双控”指标而不得不出此下策。但亦有专家指出“双控”政策已实行多年,之前一直“波澜不惊”,何以今年却不得不用“拉闸”这种极端方式才能“达标”?这似乎有点说不通。

笔者不了解情况,自然不能“妄议”。但由此观察到当下风靡全球的低碳减排运动中产生了某些“悖论”现象,其中最突出的大概就是电动汽车大行其道。笔者怀疑这是当前电力需求大增的原因之一,尽管未必是主要原因。

为什么说这是个“悖论”?笔者曾在之前的微博中指出,推广电动汽车是为了“减排”。就汽车本身而言,由烧油改为电动的确减少了碳排放;然而电动汽车的普及,意味着社会用电量随之增加,而其所用之电,还是要靠电企供给。且不论电企的生产能力是否跟得上,要增加电力供给,电企就得增加自身的能源使用。可是目前吾国电力生产的所用能源主要还是煤炭(据统计占比约为2/3),其它绿色能源如水电、风电、太阳能等虽然也在发展,但短期内还难以充当“主力军”。这意味着现阶段要增加电力供给,就不得不增加煤炭的使用,这次“电荒”中电煤价格暴涨也证明了这一点,而煤炭又是各种能源中的“碳排放冠军”。

由此就形成了笔者所说上述“悖论”的逻辑链条:电动汽车应用得越广泛,煤炭的使用量就越大,前者所减少的碳排放,却被后者给“找补”回来了。

笔者这样说当然不是反对电动汽车,而是想指出:推广乃至用电动汽车全面取代燃油汽车需要具备一个前提,那就是电力生产所用的能源首先要实现“绿化”,否则就会“按下葫芦浮起瓢”。就算以后电企不用煤炭全部改用油气发电,虽然排碳量可能减少,但还是会有碳排放。

推而论之,碳中和当然是个伟大的目标,但实现这一目标也需要具备某些条件。除了要实现能源本身的“绿化”,还必须将新能源的生产成本降下来,才能使其真正地“市场化”。不然的话,就只能使用拉闸限电这样的“硬办法”,而这种办法无论对社会的经济增长还是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都将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比气候变暖的负面影响还要大。(未名日记9月29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49篇文章 2分钟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