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上海抗疫经验:杀鸡焉用牛刀。——

财新网日前转载署名为“青柳”的文章说,自疫情发生以来,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都在强调一个概念——上海经验。这个经验日前被高度肯定了:9月17-18日,国务院应对新冠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在上海举办全国防控经验研讨会,会上强调,“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学习借鉴上海等地经验”。

文章说,自疫情发生以来到今天,上海是接收境外入境航班最多的城市,承担着全国近1/3的出入境航班客流,其间虽然发生过数次零星的本土感染,有的就发生在浦东机场内,最后的处理很及时,流调很迅速,定位很精确,基本上波澜不惊。

不过最让笔者感到“惊艳”的是,如文章所说,上海到现在竟然没有搞过全员核酸检测,相比有的城市,全员检测基本是标配,而且一下连搞几轮,甚至有的在排队检测时还导致传染扩散,闹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

上海为什么能做到如此“处惊不乱”?按文章的解释,“说白了,就是发现早、处置快,能迅速找到风险点。”亦如文章所说,“从常理来讲,其实也没人愿意全员核酸检测,这是巨大的人力、物力消耗,但要是传播链条摸不清楚了,也就只能硬着头皮都测了吧。”尽管也知道这是个“笨办法”。

文章还提到,今年1月开始,上海是第一个在流调报告中“只提地点不提人”的城市,彻底隐去了隐私信息。而有些城市的流调报告,从姓名到身份证号都公诸于众一览无余,有的城市还动辄有患者遭受网暴,但上海基本没出现过这种情况。

文章认为,这是上海管理到位的表现。文中还提到上海的张文宏医生几次说过的“动态清零”,所谓“动态清零”,就是城市运转不停止,该吃吃该喝喝,一边正常生活,一边清零病例。上海就是顺着这个思路做的,虽然也曾几次出现本土病例,但城市没受太大影响,疫情也没扩大,很快结束。

上海的抗疫经验和成效的确让人佩服。笔者也觉得,如果一发现病例就反复进行全员核酸检测,恐怕未必是最优选择,有的地方几十万乃至几百万人口,全员检测一轮又一轮地连搞多次,付出的人力物力成本实在太大,百姓的生活也不胜其扰。还有的地方动辄“封区”乃至“封城”,所有商家一律关门,比如笔者在央视新闻中看到,前几天某市出现局地疫情,连带它最著名的一座旅游“胜岛”上的所有店铺也全部关闭,该岛几万居民经几次检测的结果均为阴性,不能不让人产生“这是否值得”的疑问。

上海能做到的,为什么其它地方没能做到?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老话说“杀鸡焉用牛刀”,讲的就是一个成本与收益的问题。目前来看,一年半载之内,全球疫情恐难以消除。笔者赞成现阶段吾国采取的“清零”战略,实际上也的确使吾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安全岛”。但至少上海的经验表明:不用反复全员检测也能将冒头的疫情消灭于萌芽状态,可见不用“牛刀”也能“杀鸡”。

该文直言:“作为普通老百姓,大家都怕疫情,但谁不希望折腾少一点、动静小一点?一轮轮核检,一次次封店,有几人受得了?”因此,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恐怕还是要抛给地方的主政官员。细究下去,那种“矫枉过正”的做法背后是不是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呢?

文章最后说,很多人赞美上海,也许其中有不少溢美之词,但一种心态是真实的:希望生活得更体面一点,并把这种体面定义为“文明”;作为吾国第一个“现代化城市”,上海终究是上海,你大爷还是你大爷。(未名日记9月26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49篇文章 1天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