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9·11”不是“珍珠港”。——

昨天是“9·11”事件二十周年祭日。二十年前的今天,笔者在电视屏幕上目睹了凤凰卫视直播的纽约世贸大厦遭飞机撞击而轰然倒塌的惨状,所感受到的极度震惊至今让人“心有余悸”。

回顾过去的二十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9·11”事件极大地改变了美国乃至整个世界。仅举一个细节为证:此后出生的年轻人可能难以想象,在“9·11”之前,那时人们坐飞机无需经过什么安全检查;而现在,“安检门”和监控摄像在这个地球上已无处不在。

值此“祭日”,各路纪念文章纷至沓来。笔者在这篇微博中只想简谈一个问题:作为“9·11”事件的发生地,美国这二十年来的所作所为是否“值当”?

毫无疑问,恐怖主义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9·11”之后,美国迅即宣布把恐怖主义视为自己的头号敌人而发起所谓的“反恐战争”似也理所当然。在美国现代历史上,“9·11”是唯二的其本土遭到袭击的事件。另一起就是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当时美国也是立即对发动袭击的日本宣战,并与盟国一起最终赢得了二战的胜利。

与当年的“珍珠港事件”一样,“9·11”恐袭发生后,美国上下也是同仇敌忾,国际社会亦纷纷予以声援。然而现在回过头来看,笔者认为美国随后发动的所谓“反恐战争”出现了巨大的战略性错判,从而导致了与二战截然不同的结果。二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包括许多美国人普遍认为,美国的这场“反恐战争”遭到了彻底失败,唯一拿得出手的“胜果”,也许就是在2011年击毙了“9·11”事件的策划者本·拉登。但与美国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相比,这一“胜果”可谓微不足道,最多只是给美国带来一点“复仇的快感”。

笔者不是军事专家,无从全面分析总结美国“反恐战争”出现的战略性错判。但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亦可得出以下两点认知。

首先,与当年“珍珠港事件”以及二战相比,美国的这场“反恐战争”所面对的敌人完全不同。前者之敌是德、日、意所组成的法西斯军事集团,美国要打的是一场正儿八经的常规战争;而后者只是一些人员不多且零散于各处、混迹于普通民众之中的恐怖分子,其袭击方式多为一些单兵式的自杀式爆炸,且袭击对象也多为无辜的百姓。而美国却依然沿用常规战争的作战方式,这就难免形成一种“高射炮打蚊子”或者叫“拳头打跳蚤”的极其不对称,不仅效果很差,而且代价巨大。至今,美国这场持续了二十年之久的“反恐战争”非但没有彻底消灭恐怖组织,反倒极大地透支了美国自己的国力:“9·11”之前,美国的财政基本上收支平衡;而今天,美国政府已背负近30万亿美元的巨额债务。更遑论美军这些年的伤亡——笔者没有去查资料统计,但肯定远多于“9·11”事件的死亡人数,甚至有可能比所消灭的恐怖分子的数量还多。

其次,美国为了替“9·11”事件的死难者复仇,二十年来可谓“四处出击”,先后直接或间接攻打了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国,非但无一真正“取胜”,反而还遭到惨败——尤以在阿富汗的遭遇为甚。在这些战事中,美国不仅严重践踏了国家主权和领土不可侵犯的国际法,而且造成这些国家数十万平民的死亡和千百万难民的流离失所,酿成了当代最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对此美国难辞其咎。也就是说,二十年的“反恐战争”不仅透支了美国的硬实力,也透支了它的软实力。如果这个百年帝国真的在不远的将来跌落“王座”(实际上现在已显见端倪),那么,“9·11”肯定会被史家门认定为“转折点”。

“反恐”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公约数”之一。然而,一件原本正当的事情,却被美国用错误的方式生生做成了“南辕北辙”,美国应该予以深刻的反思。无疑,全球的“反恐”仍将继续,但积以往二十年之经验教训,至少对美国来说,该是考虑如何改换“打法”的时候了。不然,本·拉登若地下有知,搞不好恐怕会“偷着乐”。不妨套用吾国的一句古语:今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是笔者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分子,在“9·11”事件二十周年的祭日送给美国的箴言。(未名日记9月12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49篇文章 2分钟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