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肉价狂跌,折射“干预过度”?——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各国纷纷推出大规模的货币救助政策,全球流动性空前泛滥,经济学家纷纷警告通货膨胀可能会随之而来。然而此时吾国一个重要的民生产品却出现背反现象: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吾国6月上旬的生猪价格为15.8元/公斤,相较于1月上旬的每公斤36.8元降了六成之多,说“大跌”已嫌不够,得用“狂跌”来形容。

这是怎么回事呢?诚然,疫情发生以后,吾国去年虽然也推出了相应的救助措施,但相比其它国家特别是美国,总的来看吾国的货币政策还是比较审慎的。正因为如此,更难以解释今年上半年猪肉价格为何有如此大幅度的下跌。试看吾国同期的PPI(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涨幅,5月已蹿升到近年罕见的9.0%,说明全球流动性过剩对吾国也有明显的影响。何以作为吾国民众消费量最多的肉类,猪肉的价格却反其道而行之?

市场分析家们给出各种各样的解释,笔者浏览以后似乎还是不得要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吾国现阶段的猪肉市场出现了明显的供过于求。问题在于这种供需失衡状况是怎样发生的。需知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吾国的猪肉价格曾一度节节上涨,现如今却急转直下呢?

农产品包括肉类产品有其特殊的生产周期,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故此它的供需转换不像工业品来得那样快。工业品若发现有供过于求的现象,企业可以立即减产乃至停工;但生猪一旦养育在栏,即使发现市场价格下跌也不可能立即“减产”或就地增加“库存”,只能将已然长成的生猪削价出售。这是猪肉价格经常会有起落的原因所在。但这一次肉价实在跌得太厉害了,其中必有特别的缘故。

笔者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说不出个子丑寅卯。然而根据自己有限的经济常识,认为可能存在“干预过度”的情况。即:由于前一阶段的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影响到民生,各地管理部门纷纷推出各项扶助政策鼓励养殖企业和农户增加生猪供给,以争取平抑肉价;但由于对宏观层面的情况存在“信息不对称”,没有料到猪市在悄然中实际已形成较为严重的供给过剩局面;而相关企业和农户平时主要依照管理部门的指导和奖励补贴政策“下单”,等到过剩趋势形成之时,想要“调头”已经有些来不及了。虽然国家发改委日前紧急发布了生猪价格过度下跌的三级预警,提示养殖场(户)科学安排生产经营决策,将生猪产能保持在合理水平,但这种“预警”事实上成了“马后炮”。

理论家们早就指出,计划经济之所以不可行,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与市场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而又千变万化,计划部门不可能全盘掌握并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而市场经济之所以优于计划经济,重要原因之一也正在于它是由产权独立的企业和个人分散作出决策,虽然他们对市场同样也存在“信息不对称”,但总体来看会依据价格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最大程度地减少供需失衡造成的损失。

因此,此次猪肉价格如此大跌,在某种程度上证明前一阶段在这一领域的市场信号“失灵”,而“失灵”的原因可能在于各地前期的扶持政策过度地刺激了生猪的供给。其实这种现象在吾国其它领域也时有可见,譬如吾国钢铁等一些领域长期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只不过这一次突出反映在猪肉的供需和价格。

由此可见,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必要的,但具体到微观领域,还是应该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肉价狂跌,农户的损失惨重,笔者建议除了加大国家的仓储之外,还应对他们给予适当的补贴,同时还应建立建立完善反映供需状况和价格的信息网络,让农民及早知晓以调整自己的生产。现时还需警惕未来生猪供给的“报复性”减少,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总之,要想市场的供需相对平衡(绝对平衡是做不到的),政府对微观市场还是少干预为好,着重抓好服务工作。

最新消息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已联合下文,将启动中央和地方的猪肉储备收储工作以有效“托市”。这是平衡市场波动的应然之举,尽管该动作来得本该早些,也算是“亡羊补牢”。希望猪肉价格能尽快企稳。(未名日记7月3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9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