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农民到县城买房算不算“城市化”?——

前几天笔者在微博中推介了吾国三农问题专家、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教授的一篇文章,该文描述说现在基层 村镇干部最忙的事情是每天都要填表写材料应付各种各样来自上级频繁的检查。接着见贺教授在爱思想网又发表了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些农民到县城买房的现象。他指农民当然向往城市的生活,但由于收入有限,而县城住房比大城市便宜得多,且与农村老家相距不远,故此成为一些相对较为富裕的农民之“首选”,甚至俨然是当今农村不少年轻人结婚的“刚需”。

贺文说,当前中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重点是通过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来带动,而进县城买房的主要就是本地农户家庭,他们在“丈母娘经济”的推动下,节衣缩食,将外出务工+留村务农的收入都用在县城买房上了。因为有这些农民进城买房,县城的高楼和现代设施拔地而起,在不长时间就改变了面貌,土地财政也让县政府的日子过得颇为滋润。

就笔者走过的一些县城来看,其占地之多、马路之宽、广场之大,完全颠覆了笔者原先对县城的印象,各种基础设施、楼堂馆所一应俱全,用贺文中的描述来说,“景区标准的城市公园,可以媲美大城市的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城市绿道,高标准规划的新城区,都是县城宏伟蓝图的标配”,可以作为吾国城镇化建设飞速发展的直观体现。

然而但见贺教授接着指出,由于县城缺少制造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也缺乏足够的消费人群支撑,无法为进城买房的农民家庭提供就业与收入机会,因此一些农民虽然在县城买房了,家中的年轻人却照样还是得外出到沿海地区或大中城市打工,而年迈的父母又需留在乡村务农种田,因此在县城买的房子往往空在那里,仅仅是春节住上几天。

另一方面,因为县城的教育要远好于农村,农民为了子女的前程也倾向于到县城买房。但贺教授指同样的问题是,子女在县城读书的支出比较大,农民要通过家庭分离的方式来获取其收入。因此,一个农民家庭往往不只是分成两处而可能被分成了三处。

贺教授据此认为,中西部建立在农民工进城买房基础上的县城繁荣,现在看起来一切都还不错;然而缺乏制造业和第三产业,这种“城市化”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农民虽然在县城买房了,却住不下来。等到一定时候,县城房地产饱和,恐怕连基础设施的维护都成问题。

贺文最后认为,农民到县城买房只是农民进城的一个阶段。即使农民在县城买房了,他们也离不开农村这个基地,将来他们还要经历一个从县城到大中城市的“再城市化”的过程。

果如此岂不折腾?笔者由此想起自己曾经议论过的“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区别,两者可谓一字之差,大相径庭。农民到县城买房,看起来符合上头倡导的“城镇化”的理念,同时又可以兼顾“乡村振兴”,但正如贺教授所说,这样的模式只能算是“半城市化”,从长远看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笔者此前看到有数据说,吾国目前的所谓城市人口,其实有一半以上是住在县城以下的乡镇。未来这种格局是否会因经济规律而起变化,笔者不敢妄断。贺教授是一位专家,但他也只是提出问题,没有给出解决的办法。

最近看到有报道说,现在县城的房子也在涨价,最高的甚至超过每平方3万元(当然是富裕地区的县城),已经不亚于一些大城市的房价。笔者惊叹之余,不知道这对那些在县城买房的农民算不算是个好消息。(未名日记6月19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6篇文章 23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