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群体免疫后能否打开国门?——

这个问题问得看似有些“低级”。然而细想又不是那么简单。

据财新网报道,去年吾国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上领先于全球,但是随着美国疫苗接种和刺激经济政策的快速推进,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担忧吾国在全球经贸发展中落后。如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表示,美国等发达国家快速打疫苗实现群体免疫,可能较快重开边境、重启旅行,如果吾国疫苗接种、群体免疫实现得比发达国家慢,服务贸易可能难以很快恢复。

笔者注意到,邢自强的担心主要是指服务贸易。数据表明吾国自去年下半年至今的货物贸易,反而因全球疫情而出现超常的强劲增长,原因或在于各国制造业遭疫情冲击供给能力大幅下降,使得率先复工复产的吾国出口大增。但与货物贸易不同,服务贸易必须要通过人员跨境。一国如果没有实现群体免疫,就难以打开国门,别人不敢进来,自己也不敢出去。

不过笔者倒并不怎么担心吾国疫苗接种速度赶不上,实际上当前吾国的疫苗接种数量已接近美国,只是从人口占比来看还较小,但以吾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相信接种率很快会提升上去。笔者所担心的是,即使吾国实现了群体免疫,我们就能放心大胆地打开国门吗?

笔者曾在一篇博文中指出,实现群体免疫后还需要各国颁发“疫苗护照”并能互认互通,如此方能结束“闭关锁国”的状态。此事现在看起来“八字还没有一撇”,姑且不论。除此之外的另一个问题是:依照专家的解释,群体免疫并不等于不会再有人感染病毒,只是说由于周围形成了“屏障”,传染的机率大大减少,即使发现少数人感染也可及时医治而不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挤兑”。

但要看到,吾国此前对疫情的防控策略着重于新冠病例的“清零”,并且凭借吾国的体制优势(用张文宏医生的话来说就是“非药物手段”)已基本“达标”。可是实现群体免疫后如打开国门,一方面当前的疫苗效力还不是百分之百,另一方面国外抗疫的力度不如吾国,入境者携带病毒的可能性远大于吾国的出境者,因此可以预判,“开门”后的输入性病例可能较之前会有所增加。果如此届时恐怕难以再用“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方式,而要改为常规的防控措施,就像应对一般的重度流感那样。

再者,跟那些过去一年多一直被疫情困扰的国家不同,吾国现在算得上是个“无疫国”。彼此打开国门之后,他们那里即使还有少量的感染现象也早已经“习惯”了,对他们来说,只要感染者大幅减少,医院能够正常接纳治疗,就算是打赢了这场抗疫之战。然而“习惯”了基本无疫状态的我们,会适应这种情况的变化吗?想想看,如果“开门”后国内每日新增几十个乃至几百个输入性病例,我们的医疗资源肯定足以应对,但我们的心理能否承受?能否视其为一种“正常情况”而从容待之?

众所周知,吾国去年成为全球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今年一季度的GDP同比更是达到创历史纪录乃至世界纪录的18.3%。或问:照此下去,吾国是否非要打开国门不可呢?维持现状岂不是更加安全?即便如经济学家所说的少一点服务贸易,咱们的日子不是也照样过得不错吗?

可是那样的话,在新冠病毒在全球彻底消灭之前,吾国就成为了世界上的一个“孤岛”。所以答案不言自明:如果说其它国家大打疫苗主要还是为了遏制疫情在国内的蔓延,吾国现在加速推进疫苗接种,主要是为了实现群体免疫从而在未来可以打开国门——这个逻辑是显而易见的。

只是如上所说,要真正按照这个逻辑去实现既定目标,我们真还有不少事情要做。(未名日记4月21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49篇文章 1天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