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通胀不通胀,全看这块“肉”?——

已成过去时的2020年,为抵御新冠疫情对经济的严重冲击,各国纷纷实施堪称史上最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最积极的财政政策,尽管这是为了救助民生、防止1929年经济大萧条重演的应急之举,但鉴于释放出的流动性前所未有,市场观察家们普遍预期未来的通货膨胀可能会走高。笔者亦有此担忧。

然而从吾国近期的CPI来看,其表现恰恰相反:3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吾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2%,连续第二个月负增长,只是降幅较1月收窄0.1个百分点。

这难免让人觉得有些奇怪:作为现有唯一的“通胀指数”,吾国的CPI为何与市场的预期“背道而驰”?笔者见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表示,猪肉价格快速下行是造成2月CPI继续回落的主要原因。此外,去年同期物价的高基数也对CPI形成下拉作用。 (界面新闻) 刘先生的解释也为官方机构所认可。国家统计局指出,2月猪肉价格下降14.9%,影响CPI下降约0.39个百分点。而农业农村部日前公布的数据也显示,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从2月1日的46.02元降至月末的39.05元,降幅达到21.6%。

猪肉价格对CPI的影响竟如此之大,故此笔者才有了题目中的这句“咏叹”。记得去年包括吾国前央行行长等不少金融专家曾提出,当今CPI的统计应该考虑将资产价格也纳入其中,否则有可能导致其作为“通胀指数”的失真。看来至少到目前为止,CPI的权重及其统计方式尚未调整。因为与CPI的表现截然不同,自今年以来,吾国的总体房价仍呈涨势,迫使一些热点城市加大了对房市的调控力度,以遏制房价的上涨势头。

不仅是房价, 据报道近期大宗商品也走出了一波牛市行情,如目前国际油价已突破60美元/桶,年初迄今已累计涨幅逾30%;铜价创2012年4月以来的高位;彭博大宗商品现货指数创2013年以来新高。国家统计局数据也显示,吾国2月份的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2.3%,涨幅比上月扩大1.8个百分点,影响PPI总水平上涨约1.71个百分点,涨幅为创过去27个月之最高。有分析师认为,大宗商品的持续上涨将给吾国PPI带来输入性上涨压力,未来几个月PPI同比涨幅还将创阶段性新高。

PPI在上涨,CPI却在下降。这种背反现象说明了什么?难道这两个指数是“井水不犯河水”?如果不是的话,未来又将产生怎样的关联呢?眼下,资产价格的暴涨是个不争的事实,有经济学家甚至认为目前全球金融市场实际上已出现“恶性通胀”(西泽研究院赵建);而猪肉价格的下跌也是肉眼可见的,有分析师认为这是因为春节前后吾国猪肉供应较为充足,生猪出栏增加,中央储备冻猪肉投放较多,并指随着4月份、5月份进入肉类消费淡季,猪价还有持续下行的空间(浙商证券李超)。如此说来,难道未来的CPI还会继续负增长?这是否意味着,吾国非但没有通胀之虞,反而出现了通缩?

经济现象真是太复杂了,笔者对此颇感困惑。只是觉得,如果仍然按照现行的统计方式,CPI恐怕真的只能看作是“猪指数”了。(未名日记3月11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165篇文章 3天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