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盘点吾国身价最贵的“四瓶水”。——

牛年大吉,从俗说点喜庆的事儿。

经济学家马光远不久前撰文说:关于中国财富的秘密,我的发现是,很多高端产业、高科技产业不一定赚钱,真正赚钱的,恰恰是很多人看不到的“低科技”和传统产业,集中体现在“四瓶水”上面。

一是最近很火的金龙鱼,总市值超过了6730亿元,被称为“油中茅台”。

二是农夫山泉,创始人的身价达到了860亿美元,排名亚洲首富,全球富豪排行第八,追上巴菲特的875亿美元似乎指日可待。农夫山泉成为世界上身价最贵的“矿泉水”。

三是海天酱油,上市六年市值连翻了近12倍,股价上涨约17倍。马先生戏言,今后凡听到有人说“我就是个‘打酱油的’”,那一定不是自嘲而是在炫富。

第四瓶水,自然就是茅台本宗了。1月4日,茅台收盘1997元,市值站上了2万5000亿。

需要说明的是,马先生以上所举“四瓶水”的市值,还是一个月前的数据,这一个月来吾国股市又上涨了不少。比如茅台,鼠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其股价收盘时冲上2600元,市值达到3.27万亿元!

马先生说:这“四瓶水”肯定算不上高科技,且都属于传统产业,然而却这么赚钱,背后的道理也很简单:它们代表了中国的大众消费时代,代表的是消费领域的龙头企业背后中国14亿人的消费潜力。

经济学家就是有这样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虽然笔者之前也曾写下一篇《说说有关茅台的一些事儿》的博文,惊叹它的“富可敌省”,但若不是看到马先生此文,根本没想到上述这“四瓶水”竟然创下了如此辉煌的业绩,让许多高科技企业自叹不如。

受马文之启发,笔者也思考了一下,有如下三点所得:

其一,14亿人的消费果然是个无可匹敌的庞大市场,任何一种产品,大凡有点使用价值,就不愁卖不出去;如果还能有点附加值,像“四瓶水”那样成为名牌产品,那就更会赚钱赚到手软了。怪不得那些已经在华投资的外企死活不肯离开跟我们“脱钩”,没进来的也一门心思想要挤进来。有这样一个大市场,吾国的“内循环为主”也就有了充足的底气。

其二,凡事都有两面。“四瓶水”再能赚钱,它们仍然只是“水”,仍属于日常消费品。我们的生活固然离不开这些“水”,但我们的经济发展不能只靠这些“水”。从某种意义上说,“四瓶水”的发达也许正映衬了我们高科技产业和产品的欠缺。正如马先生在文中所估计的,吾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应该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相比之下,吾国的人均消费还不到美国的五分之一,马先生指“这是一个太充满想象的空间”。而笔者感到有些好奇的是:美国人的钱都花在哪些方面了呢?

其三,消费毕竟是花钱,而有钱才能花钱,消费的背后需有相应的财富支撑,古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白了得让大部分老百姓能挣到更多的钱,方能让他们的消费持续不断乃至“更上一层楼”。吾国去年的GDP总值已超百万亿元,若论人均收入,还只是世界中等水平,正像去年有领导指出的,我们还有6亿人的月收入只有1千元。故此还不能骄傲自满,还得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特别是,要早日从“一部分人富起来”变成“共同富裕”。

但愿十年之后,吾国最赚钱的不再是这些“水”,而是别的什么行业——当然,笔者说的不是房地产。(未名日记2月12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70篇文章 8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