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群体免疫”论缘何“沉渣泛起”。——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各洲“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很多国家的新增感染和病亡人数迭创新高,沉寂了一段时间的“群体免疫”论又浮出水面。据报道,10月4日,一封名为《大巴灵顿宣言》的公开信称,在疫苗面世之前,继续采取目前的封锁政策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让贫困人群受到更大的伤害。《宣言》表示,随着人类免疫力增强,包括易感人群在内的所有人被感染的风险都会下降,最终达到 “群体免疫”;而平衡风险和收益的一个做法,就是让死亡风险小的人群恢复正常生活,通过自然感染后逐渐建立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同时重点保护那些风险最高的人。

这封公开信由三位来自世界知名高校的流行病学专家撰写,据悉目前已有超过1万名医学与公共卫生科学家和近3万名执业医师签署了《宣言》。 与此同时,公开信的主张在业界引发了极大的争议,诸多科学家和学术机构对此表示强烈反对,指“没有科学证据支持他们的立场”。有评论认为,该事件代表了科学界内部对于“群体免疫”的意见撕裂。(财新网)。

笔者在之前的相关博文中曾指出,“群体免疫”论的最大问题在于造成的感染者和病亡者将不计其数。尽管目前各国都采取了程度不同的防护措施,但全球感染人数已超4千万,病亡人数超百万,如果采取“群体免疫”,上述数字还不知会翻上几倍。因此这一“计策”不具可行性,世卫组织也明确表示否定。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科学家和医师在这份《宣言》上署名呢? 笔者认为,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眼看着抗疫斗争持续了半年多,新冠疫情在全球非但没有被遏止,反而还在呈指数级的蔓延,致使不少专业人士产生了悲观和“厌战”情绪,认为如此下去反正也很难打赢这场“战争”,还不如调整策略,将重点放在高危人群的防治上。据悉这种情绪在不少国家的民众中也在抬升,有些国家甚至发生了反对封锁隔离措施的抗议活动。

还有一个显见的原因是目前实施的封锁隔离措施对各国的经济、就业、民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中低收入者不堪其苦,据估算全球因疫情新增了上亿极度贫困人口。所以《宣言》才提出平衡风险和收益的主张。问题在于,所谓“平衡”的前提是知晓两种不同策略各自造成的结果,但现在人们根本不知道若实行“群体免疫”会增加感染和致死多少人,试问这又该如何“平衡”呢?与其说这是求“平衡”,不如说在拿人命在“大冒险”。

笔者在疫情暴发初期就曾指出,关键的关键或许还不是感染人数,而在于病亡率。“群体免疫”若想得以实施,一个必备的条件是病亡率至少要降到1%以下。可是眼下全球的新冠病亡率近3%,这意味着若全球有10亿人被感染,就会有近3千万人死亡,更遑论“群体免疫”理论上需要有六七成的人受感染兵具有免疫力后方能形成“保护层”,以全球70多亿人为基数推算,病亡者将是一个根本无法接受的天文数字。笔者没有看到上述《宣言》的原文,不知道这些署名者对“群体免疫”可能导致的上述恐怖前景持怎样的说法。

话又说回来,对于那些疫情仍在不断蔓延的国家来说,照现在这个样子再继续个一年半载,他们的经济也将坠入不堪设想的深渊,如此又将会伤害多少人呢?这也是个未知数。

想来想去,最终的希望还是只能寄托在疫苗上(特效药是没指望了,世卫组织刚刚宣布,之前已进行了半年多试验的包括瑞德西韦在内的4种候选药物,基本对新冠肺炎无效或疗效甚微)。

奇怪的是,明明有吾国等这样成功的抗疫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什么未能在全球推而广之?很多国家疫情十分严重,何以愣是不会或不肯“抄作业”呢?这个问题,值得好好分析和研究,其中必有或许我们很难理解的缘由。(未名日记10月23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49篇文章 1天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