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精准滴灌”之事,央行力所不及。——

近年来,“精准”一词在吾国官方的政策表述中经常被使用。最新的一个例子是:央行行长易纲日前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下半年最大的挑战还是如何对实体经济“精准滴灌”,一定要聚焦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

“精准”当然是个好词,而“滴灌”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应用:它原是一个农业给水方面的专业词语,据说最先是由以色列发明的,盖因该国水资源缺乏,经常处于干旱,故此研制出这一技术,以期最高效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而不使其浪费。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贬义的“大水漫灌”。

在人类的微观经济活动中,“精准”的确是企业所普遍遵循的原则。不仅制造业的工艺要求“精准”,金融等服务业也会尽量要求“精准”。比如银行的信贷投放,“精准度”越高,效益就会越好;反之,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有可能沦为“不良资产”。

但是,就宏观政策而言,窃以为更重要的还是方向。易纲行长强调银行信贷要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这个大方向无疑是对的,盖因中小微企业不仅关系到就业,而且属于一个经济体的“毛细血管”,尤其是对吾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其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只靠一些大企业。

然而央行毕竟是一个宏观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管好货币总量。至于下面的银行如何做到“精准滴灌”,需要在更高层面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市场经济中,这种激励简单地说就是“利润导向”。而中小微企业之所以融资难,就是由于它们“个小利薄”,抗打击能力较差,银行放贷给它们的风险相对较大,所以更愿意为大企业服务。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大银行虽然资金雄厚,但毕竟人手有限,彼此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很难做到“精准滴灌”。而中小银行则贴近基层,比较接“地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

由此可见,金融业在支持中小微企业时要做到“精准滴灌”,就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大力发展中小银行,让“小的对小的”;二是要实行利率市场化,如前所说,由于放贷给中小微企业的风险相对较大,再加上对其征信的人力成本较高,故此应该允许银行给它们的贷款收取较高的利息。这不是“歧视”,而是经济规律使然。

但是吾国的金融体系恰在这两方面都存在缺陷:一是中小银行的数量不足,全国的银行加在一起也只有几千家,只及美国的几分之一,故此必须要放宽金融业的准入,特别是要允许民间兴办中小银行。二是要推行程度更高的利率市场化,从而激励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放贷积极性。

除此之外,还应该从哲学角度来认识此问题。盖因市场如此之大,情况如此复杂,银行的信贷投放很难像农业灌溉那样可以用现代技术做到“精准滴灌”,出现一些“跑冒滴漏”现象是难免的。从这个意义上看,“精准滴灌”不适合作为宏观政策用语。关键在于要实行“盈亏自负,优胜劣汰”的市场原则。由于国有银行的所有人是政府,其产权虚置的特性令其更难做到“精准滴灌”。这也是为什么笔者主张要大办民营中小银行的原因所在。当然,银行多了,就得加强监管,否则就会产生许多乱象,甚至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总之,要求信贷投放“精准滴灌”是对的,但它属于微观范畴,央行很难管得到下面银行的具体操作。正如有论者所说:货币政策当然应该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但是,不能太理想化乃至脱离当前的体制现实和市场的价值规律。笔者认为,央行的工作重点还是宏观政策的审慎制定,“精准滴灌”之事,只能交给市场去做,货币放出去以后,就不归央行管了,即便要管,恐怕也是力所不及。(未名日记8月23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49篇文章 1天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