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农民竟然不珍惜耕地,何故?——

有两个数据人们耳熟能详:吾国仅用占全球1/22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1/7的人口。可见吾国土地特别是耕地之宝贵。然而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日前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自然资源专职副总督察陈尘肇措辞严厉地表示:“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现象并没有完全止住,再不坚决遏制,就会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两部为此联合下发了《关于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的通知》。在之前召开的全国频会议上,国务院领导强调要全面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遏制耕地“非农化”乱象,防止过度“非粮化”特别是“非食物化”。(财新网)

民以食为天,吃饭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故此吾国政府一直强调坚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三令五申不得侵占耕地。然而为何严令之下此风仍呈蔓延之势?其中必有缘由。

笔者认为,市场经济中,人皆有逐利之心,农民也不例外。耕地本是农民的“饭碗”,天下很少有农民会不加珍惜。之所以出现乱占耕地之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必定是在他们看来这要比“种地打粮”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而事实上可能也的确如此。

另一方面,吾国农村虽然早就实行包产到户并多次延长承包期,官方甚至表示“长久不变”,但土地的所有权毕竟没有明晰到农户,而名义上的“集体所有”往往也挡不住地方政府的强征,也许在农民眼里这些土地终归不是自己的私有之物,守护之心就没有那么坚定,遇有短期的利益诱惑,或就会产生占用耕地的违规行为。

笔者由此想起承包制实行初期流传甚广的一个故事:某地农村某日宣布该村山林承包到户,不料当天就有不少村民连夜上山把归在自己名下的承包林地中的树木砍光,运到市场上出售。因为在他们看来,“承包”只是一项政策,指不定哪天说变就变,不如先砍掉树木变卖掉再说,以图“落袋为安”。

现在这样的事已经很少发生,盖因大家经过实践都认识到政府搞承包制是一项长期的政策。那么,为何还会发生上述随意变更土地用途乃至乱占耕地的现象呢?

这就只能回到前面所说的第一个原因:种地打粮收益低,农民觉得不划算。故此,在坚持不搞土地私有化的前提下,要想继续坚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确保耕地不被侵占挪作它用,就得想办法提高种地的收益:要么加快推进城市化,让更多的农民进城变为市民,留在农村的农民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从而增加农民的人均收入;要么政府对耕地给予补贴,或者提高粮价。

总之,只有让农民觉得种地划算了,他们才会真正珍惜耕地而舍不得将其挪作它用。不然,光靠下文件、提要求,或者抓几个典型加以处罚,恐怕起不到多少效果。盖因“天高皇帝远”,正如自然资源部执法局局长崔瑛表示,“法律规定农村村民违法占地建住宅,无论是否符合规划均必须拆除,但实际查处难、执行难。”这大概就叫“法不责众”。而陈副督察说此风“再不坚决遏制,就会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也应该是句大实话。

问题在于,之前那么些年怎么就没能“遏制”住呢?难道只是因为执行不够“坚决”吗?……可见,要确保耕地面积和粮食安全,还是得抓住价值规律这个“牛鼻子”,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未名日记8月15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5篇文章 5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