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扩大检测,病亡率为何不降反升?——

从新冠疫情暴发开始,笔者就一直关注它的病亡率(笔者之前说是“病死率”,后来见吾国官方媒体称为“病亡率”,觉得很“人道”,故从之)。因为说到底,抗疫斗争的根本任务就是最大程度地减少病亡的人数和比率,感染人数的多与少倒在其次。

之前有一种说法,即核酸检测的基数越大,病亡率就会越低。笔者也相信是这样。所以看到有些国家的病亡率较高,心想可能跟其检测不足有关,如果扩大检测范围,病亡率应该就会降下来;要是病亡率能降到接近每年因流感病亡的数量和比率,哪怕略高一点,新冠病毒的“杀伤力”就会大大下降,所谓的“群体免疫”论也就有了可实施的依据——“强力遏制”造成的社会“停摆”若长期持续,对经济贸易和民众生活造成的损害实在太大了,而“群体免疫”的“命门”则在于以现在的病亡率,人类为之付出的生命代价又实在太大。

这是个两难。故此笔者一直希望新冠病亡率能快些降下来,最好能降到1%以下。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虽然世卫组织反复强调扩大检测的重要性,近来各国也都在勉力为之,但近日的相关数据让笔者看得有些沮丧:随着核酸检测范围的不断扩大,一些国家的确诊病例总数和单日新增病例数量在不断上升,病亡率却也“水涨船高”!

最突出的是美国,虽然其检测能力迅速提高,检测范围要比之前大很多,近几天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已达惊人的3万多例,至昨日确诊病例总量已突破40万例,占全球总数的1/强,然而,其病亡数量也超过1万2千例,病亡率从早期的1.2%跃过3%!之前病亡率本来就很高的意大利和西班牙,扩大检测后,不仅累计死亡人数都已过万,病亡率分别达到13%和10%,而英国的病亡率也在“急起直追”,目前已至11%。(以上数据均是笔者根据昨日最新数据粗略计算)

这是怎么回事?说好的“扩大检测范围,病亡率会下降”呢?

看来新冠肺炎不仅是传播力强,其毒性也超过了人们的预估,以致于在这些国家竟演变成了这样悲催的局面:检测范围越扩大,感染者数量就越多,而病亡率也随之而上升!

这便如何是好?如此下去,情况岂不是越来越糟糕?

当然也不是没有比较正面一些的案例,譬如德国,譬如奥地利,譬如以色列,譬如挪威,等等,它们的病亡率有的不到1%,有的只是1%多一点。

由于疫情的迅速蔓延,不少人(包括笔者在内)开始觉得,对于有些国家来说,要想在短期内消灭新冠病毒、控制疫情的蔓延——这里指的是追踪检测所有的感染者——恐怕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管理部门是否应调整一下思路,将主要精力投入到遏制病亡率的上升,要知道,大规模的检测,大规模的隔离,大规模的追踪,对社会资源的消耗是非常之大的。最重要的是,如果不能遏制住病亡率,检测量越大,病亡的人就越多!

笔者承认,这里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逻辑悖论:检测覆盖率不足,意味着会有不少的确诊病例“漏网”,这些患者得不到及时的诊治,病亡人数会随之增加;但是,如果治疗的设备和力量不足,检测出的确诊病例越多,就越容易造成医疗资源的“挤兑”,同样也会造成病亡率的上升。

理想的做法当然是“齐头并进”,两头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然而,辩证法不是告诉我们,在诸种矛盾中要抓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吗?进而论之,上面所举的那些病亡率较低的国家,它们又是如何做到的呢?难道都是由于其医疗条件的优越吗?恐怕也不见得。比如,同是发达国家,为何病亡率的高低有如此之大的差距?如果是因医疗手段的不同,那么,病亡率较高的国家,为何不实行“拿来主义”,效仿那些病亡率较低国家的治疗方法,以拯救更多的生命呢?

 笔者于医学完全是个外行,对新冠肺炎的病亡率问题,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只能寄希望于各国政府和医学专家尽快想办法解决上述难题。无论如何,千方百计地降低新冠病亡率,实乃当务之急!(未名日记4月8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6篇文章 7分钟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