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法国哲学家萨特有句名言:他人即地狱。笔者没读过萨特的书,但对辗转听来的这句哲言印象极其深刻,每遇有不可理解之事,便拿这句话来自我安慰:“他人”都已经是“地狱”了,你还想怎样?

近日读到财新网刊发的署名古睿的一篇博文《疫情之下的意大利》,又一次想起了萨特的这句话。

古睿同学是吾国中山大学在意大利的一名交换生,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他一直人在意国。此文讲述了这段时间他在意国的所见所闻,读来煞是有趣。其中关于口罩的故事尤其让人看了哭笑不得。

虽然笔者早就听闻意大利人面对疫情时的“潇洒”,其最流行的一句格言据说是“宁要自由,不要口罩”,但古睿同学的“现场报道”还是让笔者惊诧不已。

古同学写道:面对口罩,许多意大利人的第一反应不是自我防护,不是加强安全,而认为这是一种制造恐慌的工具。3月5日,意大利教育部宣布,各大学校将再次开始为期10天的停课,“停课函”上对口罩的说法无一例外地均是:“如果你有咳嗽、发烧等疑似症状,或与重症病人接触,请戴上口罩。”意思就是无症状的人不需要戴上口罩。故此在意国,路上、超市里、教室里,基本没有人戴口罩,如果你戴上口罩,似乎就意味着——你是一个潜在病毒感染者。

自吾国暴发疫情至今,口罩早已成为吾国人人的必备品,不管在哪里,凡有人的地方,只见口罩不见脸。估计这两个月吾国用掉的口罩,远超过去几十年的用量。为什么要戴口罩?在国人看来,自然是防止被别人感染,凡在公共场合不戴口罩者,必为众人避之唯恐不及。何以到了意大利,事情却反了过来:戴口罩者才会被人嫌弃?

古睿同学如此描述自己在意国戴口罩的亲身经历:作为一个中国人,戴上口罩,我得默认接受来自路人好奇或不解的目光;我要接受在人满为患的公交上身边却是一整圈空座位的尴尬事实;我还要随时保持警惕,因为每一个侧目、凝视、笑容都可能不怀好意,下一秒也许就是攻击和谩骂,而事实也确实如此……接着他讲述了他遭遇的好几个具体情节,总而言之,被人歧视就是了。

不仅是对作为中国人的古同学,他讲道,意大利人对自己的同胞乃至“领导”也持这种态度:一名叫做马特奥·奥索的议员,2月26日在议会开会,因为戴着口罩而被同事们群嘲质疑,认为他没病戴什么口罩还给大家制造恐慌,致使马议员当场发怒,情绪激动,最后把口罩和话筒都给摔了。

除了关于口罩的故事,古同学在外出购物时还发现,街上的咖啡厅、餐馆都正常营业,人们吃饭、畅谈,和往常并无不同。有些外国学生和意大利本地学生甚至还为新冠病毒开起了派对,庆祝学校因此而放假,甚至趁着停课四处游玩。而华人留学生更多的是积极囤货,乖乖呆在宿舍进行自我隔离。

大家都是人类,面对的又都是相同的新冠肺炎疫情——要知道,意大利是目前欧洲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就在昨天(3月7日),该国在过去的24小时里又新增了1247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确诊病例已达5883例,死亡病例达233例,成为吾国境外死亡病例最多的国家——为何他们对口罩的态度与我们的差异却如此之大?

古同学显然也为此问题而困惑,他在文中写道:当我问起身边的意大利朋友,如果到处游玩或聚餐,会不会增加被感染的可能性,他们无一例外地回答我,“这个病只有老年人得了才可能致命”,“我们年轻人身体好没什么大问题”,亦或是“这个病就和流感差不多,只不过传染性可能更强”,“没必要搞得所有人都高度紧张”。

笔者看了这些意国人的回答,一时无语。或反躬自问:是不是由于吾国是新冠肺炎的暴发地,前一阶段特别是武汉和湖北的疫情又特别严重,故此才搞得全国人民都处于“高度紧张”之中?以笔者为例,本来就身处于湖北的“外省”,所居之地又迄今无一例确诊病例,但笔者偶尔外出时绝不敢怠慢而必戴口罩。虽然心里有时也犯点嘀咕:无疫之地亦人皆如此,那得徒耗多少口罩?

再仔细想想,意国人所说的有病的人或者要与病患接触的人才需要戴口罩,似乎也不是毫无道理:专家们认为,新冠病毒主要是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染的,只要“嫌疑者”全都戴上了合格的口罩,岂非就切断了传播的渠道,健康人就不必戴口罩了?要知道,前者毕竟是极少数而后者是绝大多数,这样的话岂不就能节省下大量的口罩?

如此分析虽然也算符合逻辑,但笔者还是不敢不戴口罩。古人说得好,不怕一万,只怕万一。——虽说那些“嫌疑者”都已被隔离或送往了医院,但毕竟新冠的潜伏期很长,万一有“漏网之鱼”呢?而且口罩的消耗是笔“小账”,与吾国经济这两个月遭受的损失比起来,用掉区区几十亿只口罩(全国总加起来应该有这个数甚至可能更多)又算得了什么?

进而又想:如题所示,我们不懂意大利人面对疫情的态度,意大利人不同样也不懂我们吗?这究竟是因为疫情的轻重,还是地缘、文化的不同所致?若简单地归纳一下,在口罩问题上,我们与他们的差异似乎就在于:他们是“不怕一万”,我们是“只怕万一”。究竟哪个的想法和做法更合理些呢?

思之令人头痛。只好又一次用文首引用的萨特那句深奥的哲言来为自己“解套”。或者再引用吾国的一句民间谚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如此也算是“雅俗共赏”了吧。

最后要请古睿同学原谅:一不留神,竟然“抄袭”了他那么多的文字。真是不好意思了。(未名日记3月8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70篇文章 8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