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新冠疫情暴发以后,无论是专家还是民众都十分关心“拐点”何时会到来。所谓“拐点”本是个数学用词,通俗地说就是转折点。但是笔者注意到,就本次疫情的“拐点”而言,目前人们的具体所指却并非那么一致。

比如,每天确诊病例的增长数量连续下降,应该算是最早的一个“拐点”;每天疑似病例增长数量连续下降又是一个“拐点”;每天隔离观察增长人数连续下降也是一个“拐点”;推而论之,上述数据如果不再增长即出现“零增长”,当然更是一个“拐点”。再者,每天治愈人出院人数连续超过收治人数,算不算是一个“拐点”呢?想来当然也算。

可见,“拐点”不止一个,且似有大、小之分,每个省市以及省市内的各个地区,目前所到达的“拐点”又不一样。笔者认为,各种病例数量不再增加而开始连续下降,才是一个真正的“大拐点”。以此为标准,可以说吾国部分省市的“拐点”已经出现(虽然还不稳固),但就全国来看,“拐点”还没有到来,特别是湖北,离这个“拐点”还差得很远。

另一个问题是,“拐点”到来之后,距离疫情的结束即“终点”还有多远呢?笔者日前看到两位学者的相关说法。一位是经济学家汪丁丁,近日他在财新网撰文说:不要轻视(疫情)下半场,峰值之后的尾巴很漫长,并为此出示了几个模型和图型。笔者的数学知识很有限,当然看不懂,只能看他的文字说明。汪丁丁认为,这次病毒的特征是很慢地激活免疫系统,故而传染性很强、死亡率很低;并指“虎头蛇尾,这是新冠病毒的免疫学特征”。“虎头蛇尾”的说法让笔者看了感受有些复杂,不知道这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不过老话说过:“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从现实来看,这次疫情的“虎头”已被证实,到达“拐点”以后是否会出现“蛇尾”,以及“蛇尾”与“终点”之间的关联,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恰在同时,又看到另一位学者陈铮鸣的说法,他是流行病学专家、牛津大学终身教授,可谓这方面的专业权威。陈教授近日接受由几位科学家主编的网络媒体《知识分子》的访问,谈及“全面解除疫情有何具体标准”的问题时,他说:“从流行病学角度,判定一次重大疫情彻底结束的一个通用标准,就是在最后一个确诊的病例痊愈出院后,在病毒感染最长潜伏期的两个周期内没有再出现任何新发病例。就本次新冠肺炎而言,如果潜伏期最长是十五天,那么最后一个病例出院一个月后没有新发病例的出现,才能算本次疫情完全结束。”(财新网

这个标准显然比笔者上面提到的“零增长”还要高得多,不过陈教授指的是“疫情完全结束”即到达“终点”,而不是指“拐点”。笔者原本期盼疫情在两个月内就能完事,经济也好、生活也罢,一切都将恢复正常。但眼下全国的确诊病例已超过7万,而且还在增加,虽然治愈出院数也在增加,但速度还没有追上前者,如果按陈教授给出的上述标准,要等最后一个病者出院以后,一个月内没有任何新发病例,才算“疫情彻底结束”,这将肯定远超出笔者所预想的时间,也从流行病学专业理论验证了汪丁丁前面讲的“虎头蛇尾”所言不虚。

而且陈教授还指出,“也不能排除在疫情末期仍会断断续续出现零星的散发病例,使得疫情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而无法全面解除,对此,也要作充分准备。即使疫情能全面解除,也不能掉以轻心,在随后的半年内,应全力强化疫情的监测工作,以避免死灰复燃。”

故此,笔者期盼:老天爷让天气快些转暖吧!让2020年的夏天早些到来,从而彻底杀死那些该死的新冠病毒(假如它跟当年的SARS一样也害怕高温)吧!如此,也许就能缩短本次疫情的周期,我们大家就不用太受“蛇尾”的煎熬了。

(未名日记2月18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6篇文章 23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