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芬太尼”怎么突然就火了?——这两天一个叫“芬太尼”的药物学名词在吾国媒体上火了起来。皆因它出现在了刚刚结束的中美两国阿根廷峰会上并作为其中的一个议题,会后新华社报道说,“中方决定对芬太尼类物质进行整类列管,并启动有关法规的调整工作。”全世界都知道,中美元首此番在阿根廷会晤讨论的主要是两国的经贸问题,怎么突然就插进来一个“芬太尼”呢?笔者初时很有些诧异,但随即看到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王鹏发表在FT中文网上的一篇文章,似乎能解答笔者的心头之惑。简单地说,王先生分析认为,美方无厘头般地插进一个“芬太尼”议题,此乃特朗普及其团队精心策划的一次“突然袭击”,王先生甚至将其比喻为“珍珠港事件”,为的是在谈判中给中方一个措手不及,以扰乱中方的心理和阵脚。笔者觉得他的分析不无道理。的确,芬太尼既是一种毒品,中美当然都应该管制,但它明显与经贸问题无关,然而既然美方提出来了,你又不好排斥这一议题,否则就失去了所谓的“道德制高点”。这是特朗普的惯用手法,据说当年他未入政坛还是个商人时,曾在自己的书里绘声绘色地描述过对这一所谓“谈判艺术”的成功应用。笔者忽然想起,就在去年4月,中美两国元首在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会晤时,特朗普就玩过这一招:当时双方相谈甚欢,他却突然向我方通报了一个爆炸性的“即时新闻”:十分钟前美国对叙利亚发射了几十枚巡航导弹。以此来看,对特朗普的这类“小动作”无需过于在意,把“芬太尼”比喻为“珍珠港”其实是抬举他了,下次若再遇此种意外,我们大可以“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未名日记126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9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