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未名周记(1738)·

 

 

本文要义: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如果货币的发行跟经济发展对它的需求是相匹配的,如果前者相比后者不是远远超出,如果没有那些泛滥而多余的货币,金融再怎么“脱实向虚”,其程度也是有限的,产生金融危机的概率也会降低。因为人们手里没有那么多的钱可用于投机炒作,金融衍生品的链条就不会拉得太长而容易产生断裂——包括十年前的“次贷”,也包括当下所谓的代币及其ICO。

 

随着9月5日央行、证监会等7部门联合发文叫停首次代币发行(ICO),财经媒体上的有关报道铺天盖地,不啻于进行了一场金融知识的大普及。然而笔者愚钝,浏览了一番这些报道后仍感“一头雾水”,只知道这些所谓的代币均属于虚拟的非法定货币。

不过在众多的评论中,有两句话给笔者印象深刻。一是德国官方将以比特币为代表的代币定义为“私人货币”,二是有专家称这些代币实际上就是一种“金融衍生品”。窃以为这两个说法颇为到位。

但让笔者感到有些郁闷的是,几乎所有的报道和评论,都没有解释一个也许本应更具普及意义的问题:那些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冒将出来、并且看上去在交易市场上越来越红火的各式各样的代币,它们的产生根源究竟是什么呢?需知,这些“私人货币”与官方发行的法币比较,既缺乏信用背书,在现实生活中也没有支付功能(你无法用代币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商品),为何还会有那么多的投资者趋之若鹜?

当然,将其归咎于人类的贪婪以及由此而生生不息的投机炒作,肯定是没错的,但也是一个偷懒的解释,无助于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而笔者思考的结果,就是本文题目所示:当今的代币丛生,实际上是对以往官方部门滥发法币的一种报复。

自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即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在上世纪70年代解体以后,人类社会进入了完全彻底的“纸币时代”。在此之前,纸币虽然早就广为发行,但由于二战后美国一直坚持美元与黄金挂钩的政策,这样就使得黄金成为保证美元币值稳定的“大锚”。而美元又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有助于整个国际金融体系的基本稳定,因为黄金的数量及产量毕竟是有限的而无法随意“扩张”。

然而在1971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悍然”宣布取消美元与黄金的挂钩,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就此瓦解,美元乃至全球纸币都失去了黄金这一“大锚”,这就使得各国的印钞机实际上处于“失控”的状态。从此以后,每当一国经济出现一些问题时,因掌控权力而天然信奉凯恩斯主义的政府,本能地就会加快印钞机的转动速度。皆因超发货币(以下均指法币)虽然并不能直接增加社会财富,但可以用于扩大信贷投资,也可以用于补充社会保障,从而在短期内有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增长。

然而这同时必会带来另一个结果:纸币的泛滥和币值的稀释。也就是说,货币增长的速度既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超出了经济对货币的实际需求。这样日积月累,就像经济学教科书所说的,它就会扭曲市场的价格信号。最典型、也最为我们所熟知的一个例证,就是过去十几年中国房价的疯涨。几乎所有的人包括中国政府也承认,当前中国的房价之高已经远超它的实际价值,存在着很大的泡沫。而任何经济泡沫在本质上首先源自于货币泡沫。

不仅如此,滥发货币假以时日还会引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很多人认为十年前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以美联储为首的各国央行放松了对金融的监管;但亦有不少人认为,美联储长期奉行的低利率政策难辞其咎。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观点,因为金融监管只有在货币发行适量的前提下才会奏效,若是钱太多了,再严密的监管也难免挂一漏万。这就像某个时期若降水量太大,再坚固的堤坝也难保万无一失。

包括前一阶段人们纷纷诟病的金融“脱实向虚”的现象,其实首先也是货币超发惹的祸: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和容量终归是有限度的,若钱的数量远超实体经济的需求,它就必然会“脱实向虚”,否则的话,你让那些多余的货币流到哪里去呢?又由于所产生的上述市场价格扭曲,实体经济很难赚钱,人们就更加热衷于投资虚拟经济。要知道,虚拟经济对货币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直到爆发一场新的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将那些多余的货币消灭。不然,我们又怎样解释为何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美国的股指却能迭创新高,而中国的房价“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呢?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如果货币的发行跟经济发展对它的需求是相匹配的,如果前者相比后者不是远远超出,如果没有那么些泛滥而多余的货币,金融再怎么“脱实向虚”,其程度也是有限的,产生金融危机的概率也会降低。因为人们手里没有那么多的钱可用于投机炒作,金融衍生品的链条就不会拉得太长而容易产生断裂——包括十年前的“次贷”,也包括当下所谓的代币及其ICO。

据报道,中国央行近日研究了大量的ICO白皮书,认为国内90%以上的ICO项目涉嫌非法集资和主观故意欺诈,而真正募集资金用作项目投资的ICO连1%都不到,风险巨大。故而,管理部门终于对其“痛下杀手”。

货币滥发+人类的贪心,这两个因素相加,才是对包括ICO在内的各种疯狂的“脱实向虚”和投机炒作现象的完整解释。

加强监管当然是必须的,央行等7部门下令叫停ICO的举措具有前瞻性和合理性。但如果不能从根源上解决货币泛滥的问题,也就无法从根本上遏制金融的“脱实向虚”;即使用行政手段一时间封杀了某种“金融衍生品”,过些日子又会有新的“金融衍生品”冒将出来,供人们进行投机炒作。

笔者一直认为,市场经济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效率当然远胜于计划经济,这一点如今连我们的官方也不否认。但就目前来看,市场经济的一个最大命门,就在于它还没有找到能够遏制货币滥发的有效机制。比如在美国,为了防止权力的过于集中和扩张,实行“三权分立”的制度,但唯独管理货币的美联储却没有受到制约,因为它独立于政府而自行制定货币政策。美国国会对联储的制约也仅限于两种权力,一是对联储高管的任命权,另一是对QE即联储通过印钞借钱给政府的上限审批权,而对于联储具体的货币政策却无权过问。如前所说,发行货币的途径并不仅限于直接印钞,过低的利率相当于间接的印钞,也会增加广义货币(M2)的总量。

而中国实行的是“议行合一”的制度,中央银行只是国务院的一个直属机构,商业银行实际上也由政府控制,那就更不用说了。

有些经济学家曾经提出,正如在商品生产和销售领域,实行开放的、公平的自由竞争才是效率最高的,货币作为一种商品的交易凭证和流通媒介,其发行也应适用于这一原理。然而现在的货币发行恰恰是垄断性的,因而注定是低效率的(滥发货币正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故而他们提出理想的货币发行机制,应该打破政府(央行)的独家垄断而实行自由竞争,应该允许私人银行和机构自由发行货币,最终由市场来选择它信得过的货币,同时这种竞争机制还会有效地制约货币的滥发:谁家滥发货币,谁家的货币就会遭到市场的摈弃。

但这种设想目前看来过于理想化,因为“私人货币”在信用方面无法与“法币”(政府发行的货币)相匹敌,很容易沦为金融欺诈和投机炒作的工具。——代币就是这样一种产物。

可叹的是,关于货币的发行机制,在可见的未来,人类恐怕还找不到一种合理有效的制约办法。已故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曾提出将货币的发行纳入法治轨道,用立法来限制每年货币发行的数量。但正如他关于“教育券”的伟大构想遭遇被官僚机构冷落的命运,他的这一建议同样也不受各国政府的待见。皆因对权力者来说,削减一种权力永远要比增加一种权力困难得多。

注:笔者上期博文《关于共产主义,刘强东漏掉了什么》(未名周记1737),新浪博客可见。

2017年9月13日于祥和顺天

 

作者:未名者,江南布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写过小说。没经过商,没当过官。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平生不学无术,不喜功名,唯好杜康。所幸者,毋庸为五斗米折腰;所擅者,以常识观事物,以逻辑辨真伪。每周写作一文,发挥余热,防止痴呆。有道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事耕耘,不问收获;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三发布)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49篇文章 2分钟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