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让PPP回归PPP——

有一段时期,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英文缩写,意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投资运营)模式曾经十分流行。笔者近日见《财新周刊》发表长篇报道说,眼下这一模式遭遇困境,之前的一些PPP项目在融资、土地等问题上进展受阻。报道说地方政府在相关项目上拖欠的账款已有几万亿之多,管理当局注意到相关风险,2023年2月审计署开展对存量PPP项目的清理核查,财政部的PPP全国综合信息平台(又称“PPP项目库”)随之关停,当年11月改由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手推出新机制,存量PPP项目将分类处理。但由于新机制推出后,一系列原来的规定被废止,出现无据可依的局面,原有项目的合规性引发金融机构的担心,政府付费拖欠日益成为该行业共同的难题,不少在建的PPP项目融资困难,面临银行断贷、项目烂尾的风险。在近年来地方可用财力下降的冲击下,一些地方政府对存量PPP基本“放手”了。有专家担忧,若一直这样下去,要么参与企业“拖死”自己,要么形成银行坏账。

笔者一直认为,PPP应该说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一种好方式,但PPP模式只适合于半公共品的生产。因为公共品的生产注重社会效益而非商业性,而社会资本是要追求盈利的,因此公共品生产必须由政府来承担,商业性生产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政府不应直接插手;半公共品正处于两者之间:它既具有部分公益性,又允许适当盈利,堪称是公私资本的最佳结合部。

也因此,凡PPP项目,除了公私合营还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它具有某种垄断性,如果完全放开竞争,必然有输有赢,很难确保PPP的盈利性,因此通常由政府部门对其采取特许经营的方式,未经许可其它竞争者不得进入;第二,PPP的定价和利润必须受到限制,以保证它应该具有的半公益性,如果放开任其自由定价,那就违背了PPP的本意,变成了纯粹的商业性项目。

正是由于PPP所具有的以上特性,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它的·所占份额也必然是有限的。凡市场经济,必以商业性项目为主,其次是公益性项目即经济学所说的公共品,再其次才是公私资本可以合作投资经营的半公共品。然而在一段时间里,有些地方似乎把PPP当成了拉投资、保增长的一大法宝,关起门来设计了很多的PPP项目而忽视了它的上述特性。有的民资觉得既然有政府参与,等于加上了一道“保险”,于是积极投资其中。但是一来PPP需要政府投资配套,有些地方政府却缺乏财力,项目成立开始运转后不得不“欠账”,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民资的“独角戏”;二来有的PPP项目急于求成而不符合实际需求。故此才造成了报道所说的数万亿元PPP项目的“烂尾”,对此报道中举了一些案例,限于篇幅恕不引用。

应该承认,改开以来,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种政资结合的方式甚至被认为是促进吾国经济腾飞的一大“特色”。然而还是那句笔者喜欢引用的古话:凡事“过犹不及”。搞市场经济,必须按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说的,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PPP不是不可行,但不能把它当做经济增长的一种主打模式,否则就成了“主次颠倒”。当前一些PPP项目的“欠账”和“烂尾”就是明证。(未名日记1月17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125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