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库尔斯克之战的悬念与警示——

最近一个阶段,世界政治军事领域产生了两大“悬念”:一是伊朗何时对以色列在德黑兰刺杀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怎样进行报复,二是乌克兰军队突袭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州会对俄乌战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就后一个“悬念”而言,笔者注意到俄乌双方领导人竟然给出了相似的判断:据报道俄总统普京在国内会议上表示,乌方之所以在俄边境地区进行武装挑衅,是为了加强在未来谈判中的地位;而乌总统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上称,随着乌军在库尔斯克地区继续推进,乌方的“谈判筹码”正在增加。

由此看来,俄乌双方都心知肚明:库尔斯克之役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俄乌战事的大局,只关乎未来双方可能进行的谈判中各自的“筹码”增减。更有意思的是,俄乌对此役的评价也都相对“低调”:普京并没有像伊朗对以色列那样口口声声要对乌克兰的“入侵”施加强力报复,只是命令俄军“将敌人赶出我们的领土”;而乌外交部发言人则表示,基辅对“接管”俄罗斯领土不感兴趣,说“俄罗斯越早同意恢复公正的和平……乌克兰国防部队对俄罗斯的袭击就会越早停止。”

在笔者看来,作为交战双方,比较起来乌克兰的姿态看上去似乎放得更低一些,毕竟乌方明白自己的实力弱于俄方。而俄方虽没说要报复乌方,但态度相对还是比较强势,普京在国内会议上称,“和那些无差别袭击平民与民用设施、试图针对核电设施制造威胁的人,有什么好谈的呢?能和他们说什么?”据央视报道,俄外交部已宣布暂时中止与乌方的谈判。但实际上自前年3月在土耳其举行的和谈中断后,乌方一直拒绝与俄方谈判至今,只是近期才“松了口风”,但又表示领土问题上不会让步。有分析认为这是乌方故意放出“烟幕弹”,为今次突袭库尔斯克“打掩护”,看起来似乎的确也是如此。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普京的“前总统”、俄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在库尔斯克战役开打后声称,接下来俄军将对乌全面发起进攻乃至“直捣基辅”,但普京对他副手的这番“豪言”似乎未加理会。笔者在央视镜头上发现,在普京近日主持召开的安全会议上,居然没有“副主席”梅氏的身影,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对于乌军突袭库尔斯克的用意,国际社会可谓众说纷纭。盖因众所周知,乌军虽然得到美西方的鼎力军援,但与俄罗斯相比在“人力资源”上的短缺是无法弥补的,其兵员在乌东南战场上本就捉襟见肘,此次何以竟然能调动好几个旅“入侵”俄罗斯(真正的)本土,据乌方称短短十天已占据俄上千平方公里的领土和七十多个居民点(这可能有点夸张),让分析家们大呼意外。难道乌方之前是刻意“留了一手”?……不管怎样,笔者认为乌方此举的“政治意义”大于其“军事意义”,是在以此警示俄罗斯:别以为我只能在自家领土上挨你的打,我也能跑到你的领土上打你的薄弱环节。这对乌方来说,不仅具有战术意义,而且也具有战略意义。

对俄方来说,库尔斯克之役确实暴露了它的“软肋”,这就是:俄军的大部分精锐部队都在集中攻打乌东南地区,但它自己的国土面积有1700万平方公里之多,仅与乌克兰的边境线就长达一千多公里,因此后方“空虚”是必然的;再加上乌方此次突袭的“出其不意”,俄方难免“手忙脚乱”,而且据报道防守库尔斯克等地的主要是俄边防部队和国民警卫队,基本上没什么实战经验,有点难以抵挡乌克兰的正规军。所以此役打了十几天,俄军至今未能将乌军“赶出去”,据说还在不断地丢失地盘。

笔者之前曾指出,乌方最大的劣势是兵员短缺,除非美西方派兵入乌作战,否则它的人只会越打越少;而对俄罗斯来说,其最大的劣势是“地盘太大”,其面积多达1700万平方公里,但人口也只有1亿多,军队200万,单是守卫如此庞大的国土已显吃力,何况现在还要集中精锐攻打乌克兰;别忘了另一面与北约国家还有2千多公里的边境线,俄军不可能完全“放空”,因此其“顾此失彼”是难免的。此次库尔斯克遭遇突袭足以证明它后方之虚弱,整体来看说俄罗斯的兵力配置“外强中干”并不为过。即使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库也派不上用场。这就是为什么美西方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对俄屡屡进行“割香肠”,从最初只给乌克兰一些“小枪小炮”,到今天公然容许乌方用自己的高端武器攻入俄本土,甚至有北约人员的身影出现在库尔斯克战场,或许已看穿只要自己不直接派兵下场,俄罗斯绝不敢直接与北约交火,因为它的常规军力确实无法与北约抗衡。比如,现在外敌已“入侵”俄本土,按普京之前反复申明的用核原则,至少该到放几颗战术核弹的时候了吧,但此番普京反而根本就没提这一茬。当然北约也绝不敢真正派兵下场助攻乌克兰,毕竟俄罗斯的核武器可不是“烧火棍”。

跟大多数分析者一样,笔者也并不认为乌克兰能经过库尔斯克之役击败俄罗斯,毕竟骆驼再瘦也比马大,俄军调兵遣将之后,应该早晚能够“收复失地”,只是听起来这颇有讽刺意味。有报道说乌军正在库尔斯克修建防御工事,摆出一副准备长期坚守的姿态,虽然笔者有点怀疑它能否守得住,认为乌军应该遵循“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撤”的战略方针,避免己方本就不多的兵力遭受额外的损失。

但是经此一役,普京应该认识到俄罗斯的弱点所在,尽管他恼怒之下宣称不再想与乌方谈判,然而这样打下去恐怕也很难做到自己一直宣称的“特别军事行动的所有目标都将实现”——事实上这番“车轱辘话”他已经说了两年多,让人听得耳朵都起了茧子,只是越听对其目标到底是什么越觉得看不清。诚如有一位大佬所言,俄罗斯似乎正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接下来不知何去何从。

  想来想去,还是吾国伟大的军事家孙子说得对:“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两千多年过去了,他的这句话仍然应该被人类奉为经典。当今世界,作为大国没有强大的武装力量肯定是不行的,但也绝不可以穷兵黩武、恃强凌弱,不可以“一言不合,拔刀相向”,否则早晚会发现自己“骑虎难下”。这方面美国和苏俄在现代史上都有很多深刻的教训,美国人现在似乎有点“学乖了”,此番无论是在俄乌冲突还是以色列与哈马斯、伊朗的冲突中,只给“盟友”军援,但横竖就是不肯派兵下场。——俄罗斯是否也应该引以为鉴呢?(未名日记8月16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159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