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廉物美,何以竟成“威胁”?——
观察者网报道:在日前召开的七国集团(G7)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期间,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勒梅尔居然宣称,“中国工业威胁全球经济”。笔者闻听大为不解:一国工业的发展,应该有助于全球经济;即使有的国家没有获益,至少也扯不上“威胁”吧?
但见报道说,勒梅尔在在接受彭博电视台采访时声称,全球经济都面临着中国廉价产品出口过剩的风险,“我们对中国生产越来越便宜的工业设备的经济模式有质疑,因为这不仅对欧盟、对美国,而且对全球经济都可能构成威胁。我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请看,这位洋财长给出的理由竟是“中国生产越来越便宜的工业设备”,这就更加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市场经济的要义是竞争出效率,而所谓“效率”,不就是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让产品价格“越来越便宜”,从而提升消费福利吗?这难道不是一件大好事吗?难道产品的“价格越来越贵”才对?
据报道,在勒梅尔抛出这番言论的同时,G7也对中国提出了一连串的批评声浪,财长们在会后发表的声明中一致同意要“对(中国)有害的做法作出反应”,并“考虑采取措施确保公平竞争的环境”。值得注意的是,G7财长的这份联合声明,是在美国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数百种商品重新征收关税之后发表的。明摆着美西方要联手“阻击”吾国的工业产品,原因竟然是嫌它们“价廉物美”——这岂不荒唐?
笔者思来想去,觉得如果一定要给G7财长们的这种姿态找出一点合理性的话,那就是进口外国的便宜产品若是多了,会对本国的同类产业构成冲击,特别是可能会减少相关的就业。本来,按照市场规律,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既然有些国家的有些产品竞争不过另一些国家的产品,那就应该审时度势,在享受低价格的进口产品的同时,要么通过创新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要么在另一些领域和产品上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从而使得本国和外国的消费者都能得益。——这不就是亚当·斯密提出的“分工”理论吗?
然而一个不幸的现实是,在现如今资本和产品在全球得以比较自由地流动的同时,各国的劳动力却依然只能囿于本国的国境之内,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悖论。那些因进口产品的价格便宜,其所在产业遭到冲击的失业者,却无法“流动”到其它国家去就业,从而陷入了困境。这无疑是当今“全球化”最大的软肋,也是近年来“反全球化”逆流兴起的重要原因。
但是,摆脱这种悖论的办法只能是各国进一步开放,包括放松对移民的限制,如此才能使人的流动逐渐与资本、技术和商品的流动同步,从而使各国的比较优势和市场经济的分工理论真正得以全面发挥和落实。而最糟糕的做法就是像美西方国家那样挥动保护主义的大棒,用增加关税等措施筑高自己的贸易壁垒,将那些价廉物美的国外产品拒之门外。这是一种典型的“损人不利己”的做法,如此不仅无法提升本国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和就业,也损害了本国消费者的利益,乃至助长通货膨胀。——这正是当前在美西方国家所发生的。
由此可见,全球化虽然存在上述软肋,但若用保护主义的办法来应对,只会使情况更加糟糕。从这个角度看,G7财长们的上诉声明,其实违反了经济学原理,是一种西方式的“讲政治”。
不过据外媒报道,G7在这个问题上也并非“铁板一块”,比如法国和德国在对华立场上的分歧越来越大,“巴黎和布鲁塞尔比柏林更愿意在贸易方面对中国表现强硬”。笔者觉得这并不奇怪,毕竟德国企业在吾国经济中的参与度较深,特别是在汽车行业,包括大众、宝马等德系品牌在华经营多年,吾国道路上随处可见其标牌,如果德国也跟着美国“起哄”,必然对其弊大于利。而法国虽然在对华投资方面不及德国,但也未必愿意把事情“做绝”。笔者在央视新闻中看到,同样是上述那位“口出诳语”的法国财长勒梅尔,近日又表示不希望跟中国开打贸易战。
最近以来在所谓“产能过剩”的问题上吾国与一些西方国家争辩得很激烈。笔者认为,一方面我们要“据理力争”,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应对准备。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天下有些事情就是如此不公,实在不行,我们也只能被逼着“以其治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由此看来,一场新时期的“贸易战”似已不可避免。(未名日记5月31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