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存款利率再下调:谁向谁“让利”?——

多家媒体报道:工商银行日前打响了年内存款利率调降“第一枪”。依照工行的公告,三个月、六个月、一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分别下调至1.15%1.35%1.45%,两年期下调至1.65%,三年期、五年期分别下调至1.95%2.00%。其他几家国有大行料将同步行动。为2023年年内大行第三次集中下调存款挂牌利率。

在笔者的模糊记忆中,下调后的存款利率大概是多年来之最低。缘由自然是当前吾国的市场内需不足,CPI一直处于低位,最近两个月同比甚至出现负增长,坊间认为似已出现通缩迹象。故此银行进一步下调存款利率乃意料中事。

不过笔者注意到,据界面新闻报道,与国有大行相反,一些中小银行稍早前却逆势上调存款利率。如河南淮滨农商银行自1212日起将一年期、两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上调至1.95%2.15%,三年期上调至2.40%;河南固始农商银行、桂林国民村镇银行等也在12月上调了部分期限存款利率;安徽新安银行的“安心存”存款利率更是高得惊人:三个月3.9%,六个月4.0%,两年期整存整取年利率4.0%,三年期4.1%,如果起存金额达到5万元,新客户还可以获得2%的加息券,折算起来六个月的利率最高甚至达到6%

一些中小银行为何逆势上调存款利率?有分析认为,这类活动属于为争取新年存款“开门红”的阶段性现象,活动结束后很快会转为下调。毕竟在当前背景下,存贷利率下降是大势所趋。存款是银行的立身之本,大银行财大气粗,即使下调存款利率也能“稳得住”,中小银行盘子小,若存款减少日子就难过了,前不久中央经济会议首次将中小金融机构列为三大风险源之一,因此它们趁年底之际突击打个“擦边球”多存点“干货”。由于大银行和中小银行的存款利率相差甚大,笔者猜度接下来这段时间那些到处寻觅高利率的“存款特种兵”们有得忙了。

这让笔者想起不久前在财新网上看到的一篇报道说,中国人大网公布了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对金融工作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其中“有些出席(会议)人员提出,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8%,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平均比重4.8%的水平,也高于欧盟成员国平均比重3.8%的水平”。早先笔者也看到相关数据,显示吾国的几大银行的利润额多年来一直位居世界前列,这似乎说明它们的赢利能力都很强。故而这份报告说“金融业向实体经济让利的空间还很大”。

吾国的银行为何如此能赚钱?是因为它们的经营管理做得特别好吗?恐怕很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更可能是因为银行的高利润来自于实际上的垄断体制。但是银行毕竟属于金融服务业,它们赚钱容易,意味着其它行业赚钱就不易。而一个国家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实体经济还是发展的根基。

既然银行特别是国有大行的“吸金”能力很强,为何还要几次三番地下调存款利率呢?工行的公告解释说降息是为了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意思大概是指存款利率下调了,银行的付息负担减轻了,可以腾出资金为企业提供更优惠的贷款利率。实际上之前一个阶段银行的贷款利率也在下调,包括存量房贷利率,确实是在向企业和消费者“让利”。不过银行还要考虑到自身的“金融安全”。今年以来宏观经济遇到需求不足的麻烦,致使原来隐藏的各种债务问题纷纷浮出水面,其中尤以房地产和地方债务为甚,而银行正是最大的“债主”,面临不良资产率上升的风险,如果“让利”太多,银行的“余粮”势必会相应减少,故而只好“贷款损失存款补”。从这个角度看,不仅银行在“让利”,广大储户也在“让利”——只不过他们是在向银行“让利”。

  银行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最后一道关,必须要牢牢把住,因此需要储户们一起“共同让利”,这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从长远看,吾国的金融业还是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竞争,因为唯有充分的竞争才能降低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倒逼银行加强经营管理以及抗风险的能力。垄断体制保护下的高利润是难以维持长久的,最终受损失的还是储户。譬如吾国早就提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目标,前两年有关部门称这一改革已基本完成,但从实际情况看,离这一目标的实现还有不小的距离。这说明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往往是“知易行难”,因为这涉及到整个体制和产权结构的改变。(未名日记1225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160篇文章 4天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