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UAW如何参与“切分蛋糕”——
在美联储连续多次的强力加息之下,今年以来的美国经济竟出乎意料地没有出现衰退迹象,反而还有不错的增长,通胀率也降到了3字头。拜登政府为此颇为自得,觉得自己的经济政策“做对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最近美国产业界发生的一件大事,或将成为通胀重新抬头的新变量,并对经济增长形成阻碍。——这就是美国汽车业的大罢工。
具体情况媒体多有介绍,本文资讯主要采自财新网。据报道,简单地说就是原来的4年劳动合同已经到期需要续约,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UAW)在就新合同举行的劳资谈判中,其主要诉求是未来4年给员工们涨薪40%,理由是过去的4年中汽车巨头的CEO们平均薪酬上涨了40%。而汽车制造商之所以不同意UAW的涨薪要求,声称是企业正在进行的向电动车转型预计要花费逾1000亿美元,如果答应UAW的诉求,劳动力成本将新增800亿美元,资方无力承担这笔支出。
这真叫“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劳资纠纷本就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如果将企业的利润比喻为一块蛋糕,双方自然都想多切分一些,这种自利心无可厚非,经济学认为这是“理性人”的表现。但是在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般情况下资本处于强势地位,劳方的薪资由资方决定。表面上看员工对薪资不满意可以拍屁股走人另寻出路,但所谓“胳膊拧不过大腿”,单体的个人对资方形不成威胁,而且“此处不留爷”,未必“自有留爷处”,找到合适的新工作并不容易。所以工人们才组织起来与资方进行“集体谈判”以期在劳动合同中多争取一些自己的权益。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这种劳资博弈属于正常现象。资方凭借的当然是雄厚的资本,而劳方凭借的是“集体的力量”,亦即人们常说的“筷子理论”:一根筷子容易折断,一把筷子要想折断就难了。当然劳方也不会把事情做绝,不至于将资方逼到无钱可赚破产倒闭的程度,这样的话自己也将沦为失业者。而资方要掂量的是“忍痛割肉”的承受度,一般来说只要还能确保自己有相当的利润率,也不会跟劳方“死磕到底”,盖因你不可能一下子就将成千上万名熟练工人统统都给裁了。
今年以来,美国的劳资博弈比较激烈,此前已有影视行业全面罢工,如今又有汽车行业加入进来,分析认为背后是总体未见全面降温的劳动市场。这也符合市场经济的供需法则:劳动力供过于求时,罢工现象就较少,因为找工作不易;反之亦然。不过美国的工会力量之强大,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对经济增长形成某种阻碍。据报道现在很多外国投资者对此颇感头痛,比如吾国著名的“玻璃大王”曹德旺就曾吐槽福耀集团在美投资建厂遭遇工会问题的困扰,最近吾国台湾的台积电在美也遇到同样的问题。
以UAW为例,据介绍它是北美地区规模最大的工会之一,已成立88年,因其为汽车行业雇员争取到高薪及养老金而闻名。长年的博弈让劳方学会了与资方“斗智斗勇”,比如2019年9月在与汽车巨头签订上一份4年合同谈判时双方产生较大分歧,UAW选择专门针对通用发起罢工而放过了其他两大巨头,以“集中兵力攻其重点”。当时的通用汽车近5万名员工罢工40天,迫使通用与工会签署的新合同中包含了涨薪条款,事后通用表示罢工造成了它36亿美元的损失。今年的这次大罢工UAW改变了“战术”,首次覆盖了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三大汽车企业,如果谈不下来,罢工给资方造成的损失将会更大。故此汽车商们也不得不作些妥协,据报道几轮谈下来,三家车企分别提高了报价,福特汽车提议加薪20%,通用汽车同意加薪18%,克莱斯勒愿意加薪17.5%。但由于与UAW涨薪40%的要求相距甚远,故此在最后期限到后还是开启了大罢工。当然劳方也会因此而损失薪酬,所以在罢工期间UAW还需给会员们发放生活补贴。最后就看谁能撑到最后。
有趣的是,美国政府对此也无可奈何,盖因只要不触犯法律,官方也无权干涉。期间白宫发表声明称总统拜登鼓励两方继续谈判以达成双赢。但是具体还是要看劳资双方最终的博弈结果。
笔者认为,此次美国汽车业的大罢工,双方大概率还是会最后达成妥协。在资本主义国家,劳资之间的这种博弈是一种常态,比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露的那种“血琳琳”的原始资本主义,也算是历史的一种进步。至于说到此次汽车业的大罢工会使美国的GDP损失多少,工人薪资的大幅上涨加重通胀的压力会有几何,他们这样做是否有“不顾全大局”之嫌,对不起,在UAW们的辞典里,恐怕没有这样的“敏感词”,其首要目标是尽可能地争取给会员多分到一点“蛋糕”。(未名日记9月19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