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接受的“有限核战争论”——
地球人都知道,核战争具有毁灭性。故此不久前美、俄、中、英法五个核大国曾难得地发表共同声明,表示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笔者对此衷心拥护。不料近日见“返朴的财新博客” 发表一篇回溯性文章,指“核垄断被打破后,一位年轻人影响了美国核战略”。让孤陋的笔者没想到的是,这位“年轻人”不是别人,正是现今已是“百岁人瑞”的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当年还是青年学者的基辛格曾在其《核战争与外交政策》一书中,提出过“有限核战争论”的概念。
所谓“有限核战争论”,即允许军方在战争中使用战术核武器打击对手,同时又避免引爆全面核战争。年轻的基辛格凭借此书一举成名,但该书也引发一场声势浩大的争辩。美国著名传记作家Walter Isaacson在《基辛格传》中记录了这一历史中的种种细节。
据介绍,基辛格提出这一理论的背景是美苏两个对立的超级大国都拥有了足以毁灭对方的核武库。当时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奉行“大规模反击”策略,即当有敌国向美国发射核弹时,美国必须确保自己的核武能够给予强有力的回击,以此威慑对方不敢动核。在笔者看来,这实际上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核恐怖平衡”,确保了自广岛、长崎悲剧之后世界至今没有发生过核战。
然而,“年轻气盛”的基辛格却在文中辩称艾森豪威尔的这种核反击策略已经过时,并且非常危险,因为不足以吓阻苏联的扩张。因此他主张美国应该有一个不同于大规模反击的选项——打局部“小规模(核)战争”的能力。
基辛格的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诚然,在同等的核科技水平下,先发动核打击的一方具有时间上的优势(尽管“先手”的时间是短暂的)。相比之下,核反击的一方总是被动的,搞不好没等你摁下核按钮,对方的核弹已经呼啸而至将你摧毁。正因为如此,后来有些核国家声称自己将会“先发制人”,以加大对敌方的威慑力度。但这样也就加大了这个世界爆发核战的风险度,该因防守反击的一方不知道对方何时会先动手,从而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尽管现代的监测技术已经十分先进,同时又研发出了各种各样的反导系统进行拦截,但是所谓“百密一疏”,只要有那么几枚核弹“漏网”打过来,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早先的基辛格可能正是从这个角度认为艾森豪威尔的“大规模核反击”策略已经过时。
然而笔者认为,基辛格提出的“有限核战争论”亦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你怎么能保证将核战控制在“有限”的范围?要知道若指的是核国家之间的“有限核战”,以核弹的威力之大,一旦打将起来,谁都不会“手下留情”,否则意味着己方将先敌毁灭。而如果“有限核战论”针对的是无核国家,那就更不地道了。——按这一理论,俄罗斯今时为了在俄乌冲突中取胜,是否就可以对乌克兰发动“有限核战”呢?
当然基辛格的这部著作写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他不但很年轻,而且核武数量较少,人们对核战争的认识也比较肤浅。据介绍基辛格之所以提出该理论,主要不是为了防止对方的“先发制人”,而是为了与苏联“争夺地盘”,进而确保美国的霸权地位。——从这个角度看,他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提出的理论也是不可行的。
但是,基辛格的这一理论在当时乃至现在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从此后美苏皆开发出各种所谓的战术核武器可以得到验证。之所以说是“战术”,不就是蕴含着“有限”的意思吗?以当前的俄乌战争为例,有俄方领导人就多次暗示若不能取胜将不排除动用核武的可能性——他指的显然是“战术核武器”不是“战略核武器”,后者主要针对的是远在几千乃至万里以外的敌方。不仅如此,当今的美俄两国都在欧洲的一些国家部署了战术核武器,从而大大增加了该地区爆发核战的风险。这跟基辛格的上述理论有没有关系,笔者不敢妄断,但就其理论本身而言,笔者认为是不可接受的——实际上只要是核战,不管是有限还是无限,是战术还是战略,都属于“打不赢也打不得”。在这个问题上还是吾国的核战略最接近于“政治正确”,即:吾国不会对任何国家首先动用核武,而只会将其用于反击。若是当今的核大国都能取这种立场,这个世界的核战风险将消除大半。之所以只说是“大半”,是考虑到有些拥核的小国恐怕很难承诺这一点,因为他们的常规军力有限。
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初的那位“年轻人”已经过了百岁,然而这个世界看起来似乎更不安全了。未知基辛格先生回顾自己当年提出的“有限核战论”,会不会、会的话又有怎样的反思呢?(未名日记9月12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