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浅谈“生力军”与“主力军”——

上个月的19日晚间,最高层对外发布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这对于处于困境中的民营经济无疑是一针“强心剂”,无论是企业界还是媒体,都是一片欢呼声。毫无疑问,在当前的情势下,文件的正面意义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文件的内容很丰富,笔者谨借此机会简略谈两点学习体会。

首先,正如许多评论所指出的,这是继2005年2月、2010年5月、以及2019年之后,高层所出台的旨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文件,也就是说,这是以往十八年间推出的第四份相关的重磅文件。显见领导层一向对民营经济十分重视,但也反映了期间民营经济的发展时有起伏。

那么,为什么每过一段时间就需要最高层发文力推民营经济呢?这当然因为国内外经济形势在不断变化,不过亦可见对民营经济的认知、定位和政策在稳定性和连续性方面还有待加强。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反思的。

其次,笔者注意到,上述最新文件指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其中“生力军”比喻似是个新提法。笔者也算是过来人,回顾自改开以来的几十年,民营经济最初被认为是“对公有制经济有益的补充”,后来被提升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后来又将其列为两个“毫不动摇”之一,看上去已与国有经济“平起平坐”。那么,现在关于“生力军”的提法是否又有所突破和创新呢?

笔者查了一下辞典,通常认为,“生力军”原是个军事用语,喻指新投入作战的战斗力很强的有生力量,后来人们用来泛指新投入某种工作或活动能起到积极作用的队伍。而与“生力军”相对应的是另一个词语即“主力军”,后者是指作战中的主力部队。

民营经济是“生力军”,那么,谁是“主力军”呢?不言而喻,当然是国有企业。笔者看到,第一财经就此采访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他认为,如今很多国家层面上的重大项目以及战略,虽然国有企业参与得比较多或说国有企业是这些领域中的主力军,但是民营企业实际上也在不断参与这些项目,只是有些可能不是直接的参与而是间接的参与。他认为这次的文件特别提出要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可见在未来有国家背景的项目中,民营企业能够和国有企业一样成为主力军。

笔者倒是觉得,就“有国家背景”的重大项目建设而言,民营经济当然也能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这一领域,国有企业天然应该是“主力军”,民营企业可以作为“生力军”而起到“助攻”的作用。但是正如张军教授所指出的,“中国制造业领域中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以及主要技术产品的制造,其实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占了市场70%以上”。再联系到世所公认的“56789”这组著名的数据,是否可以说,在中下游产业领域,民营经济实际上已经担当了“主力”的角色。或者用不久前有学者打的另一个比方来说,所谓“国计民生”,国有企业在“国计”方面负有“挑大梁”的职责,而在涉及面更广的“民生”项目方面,还是要更广大、充分地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不可或缺,两者“各司其职、协同作战”,才能确保吾国经济行稳致远。

  以上所谈两点只是笔者粗浅的学习体会,未必合意,仅供参考。(未名日记8月2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165篇文章 34分钟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