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经济危机本质上都是“人祸”——
上篇说到,清和先生在其文中指辜朝明提出“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概念,并称这才是造成日本经济“失去20年”的主要原因,指此时如大家争相还债反而会铸成“合成谬误”。此后,“资产负债表衰退”成为了经济学家观察经济衰退的一个重要视角,辜氏的这一理论因而走红,他也自认为是对凯恩斯主义的一大“创新”。
笔者不是经济学者,但也粗略地知道上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使得凯恩斯主义一举成为“显学”,盖因凯恩斯主张经济衰退时应该增加政府的公共开支,以填补私营企业“退场”而导致的市场投资和消费不足。后来一些经济学家也认为,管理当局在那场大衰退到来之际不仅没有“逆周期”调控,反而“顺周期”地实施紧缩性政策,致使宏观经济“雪上加霜”。从那以后,各国管理者都“学乖了”,每当出现社会经济危机的苗头时,便启动货币和财政的扩张政策来“救市”。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近几年的新冠疫情冲击。
这样看来,辜朝明所提出的危机中应该先拯救“资产负债表”而不是任其衰退的主张与凯恩斯理论似有相通之处,都是主张此时宏观政策应该扩张而不是收缩。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流动性陷阱”,此时降息效果不明显,因此主张加大政府投资力度。而据清和先生在文中介绍,辜朝明的主张似乎比凯恩斯更加“激进”,他干脆认为在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过程中,货币政策是无效的,结构性改革是无力的,只能依靠财政政策。他指如果在零利率状态下,企业还是不愿意借债、扩表和投资,这需要政府站出来扩大财政支出,以填补投资需求萎缩的空白。
这样看起来辜氏的理论似乎不无道理。但恕笔者无知,仍还有不解之处:诚然,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填补市场需求的萎缩,可是那些负债累累的企业该怎么办?政府的钱若是直接用于投资(比如基础设施建设),一部分相关企业固然能够因此得益而“分得一杯羹”,从而缓解他们的债务状况,但大部分企业很难“沾光”,他们的债要不要还、要还的话又该怎么还呢?
更重要的是,衰退时期,政府的“余粮”也不多乃至也会“缺粮”,其加大财政支出的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能是进一步举债。实际上过去的20多年各国政府就是这么做的,所以才导致了联合国报告所指的全球公共债务20多年增加5倍的惊人数字。然而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逻辑的悖论:“资产负债表衰退”本身就是举债过度终致泡沫破灭的结果,以辜朝明的主张实际上是让政府增加债务用于投资来防止或减缓市场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且不论“羊毛出在羊身上”,除非这种办法能产生“奇效”使经济出现“报复性反弹”从而令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加最终能逐步还清这些债务,否则公共债务只会越积越多,最终还是要由全民来“接盘”。企业的债务大致也是如此。辜朝明的主张从某一阶段来看或许是对的,但若将时间线拉长,结果又将如何呢?
清和的文章介绍说,辜朝明之所以近期在中国学术界、媒体界走热,是因为他从去年开始市场高度关注中国企业、家庭压缩资产负债表的动向,强调“如果每个人都开始同时偿还这笔钱,我担心中国会进入资产负债表衰退”。不过清和先生对辜朝明的理论持有不同意见,针对辜氏说“如果中国的经济学家,尤其是政策制定者,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知道如何应对它,也就是说,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货币政策上,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结构性改革上,而是应该将所有精力都放在财政刺激上以保持经济的运转”,清和先生指其“看到了症状,却把错了脉,还开错了药方”,具体的分析内容笔者就不在这里“抄袭”了。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衰退也好,萧条也罢,任何经济危机的出现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本质上可以说都是“人祸”而非“天灾”。这其中,人的逐利欲求是无法消灭的,所以真正的问题还是出在权力部门的宏观政策上。以笔者之陋见,就整个经济来看,根本的原因是之前钱印得太多了、债发得太多了,所以才会有“资产泡沫”(通货膨胀),而泡沫又注定是要破裂的,为了“救市”,管理者又需要注入更多的资金,如此循环往复,最终还是躲不过经济的衰退乃至萧条,直到市场“出清”之后才会回到正轨。而就公共债务来看,政府的财政扩张失去了“硬约束”,这种约束本来是由立法部门对财政预算的审议来实施,但近年来各国财政屡屡突破这种制约,“硬约束”往往蜕变为“软约束”,致使政府举债无度,最典型的例证莫过于上面所举的美国和日本的公共债务不断上涨。在企业层面,原本应成为通则的“财务硬约束”也出现松弛现象,以至于“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渐渐遭到侵蚀,这也是经济泡沫越吹越大的重要原因。
近日笔者看到财新网介绍刚刚卸任的吾国央行行长易纲稍早前在一篇论文中说,考虑到全球经济仍可能处在长期调整期的环境下,中国应当做好中长跑的准备,尽量长时间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就是一个占优选择,有利于维护长期发展战略机遇期。其中“尽量长时间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之说颇得吾心。只可惜此事说来容易做到难,盖因世事纷繁复杂,央行的“独立性”也只是相对而言。不然,全球这么多的货币、这么多的债务,又是怎么堆积起来的呢?
门外之人,功力不逮,相关话题,笔者只能说到这里,让专业人士见笑了。(未名日记7月29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