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生育意愿低,不仅因为成本高——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6月10日,在“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回应记者提问时表示,当今年轻人生育意愿低,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生活成本高并不是单纯因素,文化观念的改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指出,“在过去,一个家庭收入很少,但要养育三四个孩子,生活成本也非常大。过去挣钱是为了家庭生活改善和孩子的发展,而今天年轻人挣钱更多的是为了个人消费,这不就是观念的改变吗?”他以自己为例说,出生在60年代及以前的代际如果不结婚,大家会认为人生不完整,结婚后如果没有孩子,会被认为是家庭不完整,家庭生活的中心是孩子;而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已经发生巨大改变,是以自我发展、自我愉悦为中心,如果生育会阻碍自己的发展和享受生活,那么就会选择不生育甚至不婚。

笔者认为,原新先生之所言是符合实际的。笔者在自己居住的小区里与一些邻居聚会时,发现有不少人或者他们的子女是“丁克族”,有的甚至是不婚者,虽然“样本”很小,但亦可窥见人们观念和行为的变化。而纵观世界,不仅在吾国,其它地方也有类似的情况:一般来看,越是比较发达的国家生育率就越低,这其中如原先生所说的富裕起来的人们渐渐转向“以自我为中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应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在比较贫穷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生产力相对落后,人口首先被视为家庭的“劳动力”,故而追求“多子多福”,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箴言,正是农业社会给人们所铸成的观念,“传宗接代”成为那时的人们自觉遵守的信条,乃至在有些地方延续至今。

从这个意义上看,如今有些年轻人不愿意多生乃至不育、不婚,在某种程度上倒也反映出时代的“进步”。然而凡事过犹不及,依据简单的逻辑推理可知,假如人人的生活都这样“以自我为中心”,不仅会造成整体生育率的下降,甚至会导致国家和民族的渐渐“消失”——事实上已经有人口学家发出这样的警告。笔者有时由此暗想,那些坚决不育乃至不婚的人们,是不是有点“自私”呢?他(她)们是否应该返求诸己:如果自己的前辈们也都取这种生活态度,也许根本就不会有他(她)们的存在了。

当然笔者也意识到,拿这些“大道理”来说教年轻人是“迂腐”而无效的,毕竟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包括是否愿意生育完全是他们的个人权利。而且笔者相信,所谓“船到桥头自会直”,从总体来看,跟其他动物一样,人类还是存有“传宗接代”之基因的,不会坐等“消亡”。实际上全球人类的总量一直在不断增长,不久前已超过80亿大关。吾国现在的人口开始“负增长”,相信也只是一个“阶段性现象”,中华民族已延柞五千多年,组成了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绝不是无缘无故的。

  不过对于当今生育率低下的问题确实也应该重视起来。笔者指的是政府部门,除了宣传教育,更重要的还是要用切实的激励措施让人们愿意生育乃至多生。虽然现如今的生活成本之高如原先生所说并非生育率低下的“单纯因素”,但毕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与此同时,诚如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近日所指出的,应该区分人口总量和人力资源的这两个概念。笔者理解,人口负增长的趋势短期内是无法逆转的,为此今后吾国应该致力于进一步提高教育和健康水平,以人口的高质量来“对冲”人口数量的下降。(未名日记6月14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160篇文章 55分钟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