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也谈徐先生的“经济三策”(之三)——

经济学家徐高先生近日针对当前的吾国经济形势提出了上中下三策,其中的上策是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增加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从而增加消费占比实现经济转型,否则刺激消费的政策将难有效果;要建立起依照投资回报率这个价格指挥棒的变化,来动态调节收入在居民和企业两大部门间分配的市场化机制;而要建立这个机制,光靠给老百姓发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让居民对企业的经营行为、投资和分红决策有话语权。为此他建议推行“全民国企持股计划”,让老百姓更直接地感受到他们对国有企业的所有权,让国有资产的回报更直接地惠及老百姓,从而支撑民众的消费;同时现在民营企业的股权也过于集中,难以给广大普通消费者直接带来财富效应,言下之意是应该考虑增加民众的持股。

笔者当然同意从增加居民收入着手来提升吾国的消费比重,也认为这的确是让吾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上策”。但是通览徐先生的全文,感觉他似乎对这一上策能否得以实施缺乏信心。鉴于吾国的国情和体制特点,笔者也觉得实行起来难度很大。譬如徐先生提出的“全民国企持股计划”:吾国有14亿国民,如何让他们“全民持股”?难道将国企分成14亿份摊发给他们吗?果如此这些国企那能还算是“国有企业”吗?再说了,全民通过什么方式来持股?是出钱来买还是无偿奉送?

也许正是因为上策知易行难,所以徐文的大部分篇幅用来阐述他所说的中策。其中最让人惊奇的是他提出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储蓄(投资)”的口号,并称储蓄过剩、投资过剩以及由此形成的产能过剩恰是吾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巨大优势”,吾国可以凭借这种优势最大程度地占领国际市场,即便是回报率较低、所获取的利润不高也仍然应该继续大举投资,从而让那些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体在竞争中相形见绌,并称这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精神”(详见本文之二)。

好吧,徐先生的上述见解从某种角度看也许有一定道理。然而既如此,他又为何将其列为“中策”?纵览其全文,徐先生似乎认同我们的经济活动还是应该“依照投资回报率这个价格指挥棒”,但是看他对中策的阐述,又认为不计回报地大举投资正是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所在,才是韦伯所说的真正的“资本主义精神”,并能取胜于那些追求投资回报率的其他国家。——这在逻辑上岂不是一种悖论?

前几天正值一位美国财政高官长再度访华,据报道“产能过剩”是她所提出的双边讨论议题之一。老实讲从博弈的角度看,笔者对她就此对吾国的一番说教颇不以为然。首先,美国政府不也在对其国内某些产业大举补贴吗?何以只许你们补贴却不许我们补贴?其次,一国奉行怎样的产业政策是本国的内政,容不得别国对此“说三道四”,你们何不管好自家的事情?再者,吾国产品向来以“价廉物美”著称,多点进口岂不是正好可以缓解你们为之忧心忡忡的高通胀?……以此来看,徐高先生提出的上述“优势论”似是可以理解的,作为中国的经济学家,他当然有责任为我们的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不过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尽管徐先生的“优势论”有一定道理,还是要思考“后面该怎么办”,亦即我们凭借储蓄过剩的“优势”大举进行低回报的投资并占领市场之后,最终是否还要回到徐先生所说的“依照投资回报率这个价格指挥棒”的轨道上来。因为依照经济学的规律,低回报乃至无回报的投资终究是不可持续的。笔者还担心的是,根据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当你选择了某种特别的方式来达致自己的目标时,意味着你同时要冒很大的风险,一旦发现出错再重新寻觅路径,势必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比如,徐先生在“上策”中指唯有从增加居民收入着手来提升吾国的消费比重才能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但如果按他所讲的即使回报率再低也要进一步发挥吾国储蓄过剩、投资过剩的“巨大优势”来拓展国际市场,这岂非意味着我们投资很大但赚到的钱却很少,如此又拿什么来“增加居民收入”呢?

徐先生还说,“在许多人眼里,中策这种靠投资拉动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不过,在盲目否定中策之前,有一点必须要搞清楚,我国当前全球第二的经济体量,人民群众显著提升的收入水平,就是过去几十年我国走所谓的老路走出来的。事物都是二分的,有利也有弊,有弊也有利,需要辩证看待。”看起来徐先生似乎认为即使继续“走老路”也无可非议。然而他接着又说:“中策这种投资拉动的模式当然有其消极的一面。这条路可能产生过度而低效投资,意味着经济增长果实不能充分转化为居民福利提升,还会带来经济结构的失衡和需求不足,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增长内生持续性的缺乏。”——这就把笔者给搞糊涂了:我们到底要哪样呢?

古语有云:“取法于上,得乎其中。”故此笔者还是赞成徐先生所提出的上策,尽管实行起来难度很大,但努力之后说不定能够“得乎其中”,也就是徐先生所说的“次优选择”。但别忘了这句古语后面还说“取法于中,得乎其下”——如果从起根儿就无意于上策而专事于中策,那么得到的结果可能就会“等而下之”了。

至于徐先生文中说的“在收入分配改革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时,停止刺激投资,又或甚至打压投资”,那的确属于毫无疑问的“下策”,相信决策层不可能这么做。所以笔者的这篇小文对此可以“忽略不计”。

  常言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笔者是外行,对于徐高先生所论的“三策”,也就是看个“热闹”而已,言不及义,请多担待。(未名日记4月12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71篇文章 3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