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读文札记:通胀是“必然的终局”吗?(之一)——

一段时间以来处于下降和停滞状态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终于在今年2月出现了回暖迹象: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当月CPI同比上涨了0.7%,环比上涨1.0%。这是否意味着,此前的通缩迹象将开始“回调”?果如此无疑是个好消息,因为通常认为通缩对经济的危害较大,而较快的经济增长往往伴随一定程度的通胀。或者反过来说,在通缩的情况下,经济很难保持相当速度的可持续增长,

此时笔者见有专家发出了“通胀”的预信号。经济学家、上海首席经济学家金融发展中心战略研究所所长赵建先生近日在财新网发表了题为《通胀:必然的终局》的文章称:当通缩到一定程度,供给体系遭到破坏,产出萎缩,而此时又恰恰会发生重大的系统性风险,从而会让当局放松过去的战略定力而实行全面货币化,名义需求会被逐渐拉起,通胀型去杠杆就会正式启动。

对此笔者有些将信将疑。诚然,辩证法告诉我们“物极必反”,当条件具备时通缩是有可能转化为通胀的。俗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经济专家也许就是那只“鸭”,何况赵建先生在吾国经济学界中比较“特立独行”,常有惊人之语,有些观点确实与众不同,笔者虽是经济学外行,读他的文章也颇受教益。他在这篇文章中说,“两年半以前,我写过一篇报告《通缩力量正在集聚,警惕中美货币政策再次错位》,提醒通缩在中国发生的可能性,可以说是最早的关于‘缩’的预判(可能是过早了)。今天,我想提醒的是,通胀力量又开始悄悄集聚,虽然短期内不会成为主导宏观经济的核心变量,但可能在两年左右浮现(CPI超过3%)。”

还好,他预测未来两年的通胀指数只是“超过3%”,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CPI调控目标跟往年一样也是3%(尽管这个目标已多年未达到)。赵先生在文章中说“当前缩仍是主要矛盾,但胀正在悄悄酝酿”。

然而笔者对他说的“大缩之后必有大胀”的观点多少还是有点疑虑。诚如赵文所指出的,当前存在“产能过剩,就业压力大,收入下降,资产负债表衰退,信心严重不足,人口老龄化和负增长”等现象,他也承认对自己的上述观点“更多的反驳来自日本长达30年的大通缩,无论如何放水甚至采取负利率的措施都难以换回一点通胀。”没错,这也是笔者有点想不通的:既然日本的通缩居然能维持30年之久,赵先生又凭什么预判我们在未来两年内就会转为3%以上的通胀?(据报道,3月19日日本央行已宣布将短期利率上调10个基点至0%,这是日本央行自2007年以来首次加息,意味着它成为全球最后一个放弃负利率政策的主要经济体,屈指算来也已有八年之久。)

赵先生对此分析说,“由于人们对日本失去的30年印象根深蒂固,于是想当然、代入感很强地认为中国也将陷入与之相似的命运。这样的历史比较方法得出的结论当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一样的去房地产化,一样的资产负债表出现问题,一样保守的东方儒家文化,一样的人口老龄化甚至是过早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等等,一切太相似了,所以结局(应该)也差不多。”但他话风一转,指“这样的比较过于机械了,中国和当年的日本,更多的是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如辜朝明所说的,中国有日本这个经验可以借鉴”。赵先生认为:有了日本和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又具有比自由市场国家更强大的货币和金融控制能力,中国不会容忍通缩型去杠杆很久。但是笔者觉得,仅仅是有了日本的前车之鉴就一定能避免重蹈覆撤吗?果如此人类是否从此不必再担忧经济危机的发生了,因为历史上有很多经验教训可以借鉴。显然这样的论据似嫌有点“单薄”。

作为一个经济学家,赵先生当然不会只给出这个论据。接下来他“以事实说话”,指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吾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已进入扩张期,但这种货币化基本上还是被动的,具体表现为哪个地方流动性枯竭、资金链断裂需要救助,央行才会通过向这个地方放水,所以他指当前的货币化还是非常克制的:一是没有主动刺激,只是用来置换和修补存量,让有毒资产不至于爆雷;二是主要救助地方政府和国企部门。因此,虽然央行已经开始扩表,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并没有引发通胀的迹象,仍处于“通缩型去杠杆”的周期。但他判断央行的货币化已经进入了“下半场”,接下来将会加大力度,实行“通胀型去杠杆”。

赵先生如此断言的依据又是什么呢?他接着指出:中国和日本第二个最大不同,是中国“通缩式去杠杆”受到冲击最大的是非生产部门——地方政府,这是因为其独特的土地财政;如果说日本的企业可以用30年默默赚钱修复资产负债表,中国的地方政府并没有这样的自我造血补表的能力;地方政府破损的资产负债表、不断积累的赤字缺口,只能用货币化的手段来解决。故此他推断未来的通胀必会随之而来。

可是笔者想问的是:都说日本长期以来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货币政策更是号称“超级宽松”,成为宏观调控独具一格的“日本特色”,日本政府的债务更是居于世界最高水平,为何日本的通缩现象却依然维持了30年之久,直到最近才出现“由缩转胀”的迹象呢?

  是为札记“之一”,后面还有两篇。(未名日记3月26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70篇文章 23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