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德国缘何成了那只“软柿子”——

近日在俄乌战场之外掀起一场风波。据财新网报道,因俄罗斯媒体曝光了一段德国军方官员之间的通话录音而引发德俄之间的外交纷争,该录音显示这些德军官员在讨论德制“金牛座”远程导弹的打击能力以及向乌克兰提供这款导弹的可能性,具体目标针对由俄罗斯占有克里米亚后斥巨资兴建的刻赤大桥。俄方藉此指责美西方直接参与了乌克兰冲突,并为此召见德国驻俄大使要求其作出解释。这段录音的真实性随后得到了德国政府的确认,指责这是一次俄方明显的“窃听行动”。此事在德国政坛也引发激烈争论,包括为何德军内部电话会“泄密”,以及是否应该向乌克兰提供“金牛座”导弹——对此德国总理朔尔茨不得不出面再次予以否定。

笔者原以为德方不愿意提供这款导弹是鉴于它的射程达5百公里,顾忌乌克兰会用它来攻击俄罗斯境内目标。仔细看报道方知原来德国还忌惮这会使得德国士兵直接参与俄乌冲突,因为该导弹的操作比较复杂,乌军未必能胜任,故此需要德军派员指导,同时还以此控制和防止乌军用它“越线”攻打俄罗斯本土。时下朔尔茨为处理这件事“焦头烂额”。

笔者觉得,此事还反映出在对待俄乌冲突的问题上,德国虽然一直表示支持乌克兰,但与另外两个欧洲大国即英国和法国的态度有明显的“温差”。同样是远程导弹,英国早就将自己的“风暴之影”送到了乌克兰,法国随后也送出了SCALP-EG远程导弹(相当于“风暴之影”),两者射程均可达300公里。据军事专家分析,最近乌军攻击克里米亚大桥(尽管未能摧毁)用的就是这两款导弹,俄罗斯对此似乎并无什么说辞,而德国的“金牛座”一直没有援乌,何以反而遭到俄方如此强烈的反弹?这让笔者猜想:是不是如吾国的一句老话所言,“柿子专挑软的捏”?

不得不说,相比较英、法,德国在俄罗斯面前的确属于比较“软”的那只“柿子”。过去几十年,德国一直是欧洲“亲俄”色彩较浓的国家,不然也就不会有后来被炸的那两条北溪输油管道了,那可是时任德国总理的默克尔顶着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压力拍板与俄罗斯共同兴建的。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虽然改变了立场,但相比较而言对俄态度还比较“温和”,在军援乌克兰方面总显得比欧洲其它国家行动迟缓(也许匈牙利除外),笔者记得最初德国只给些帐篷、枕头、手套之类的生活用品,被人好生笑话了一番(法国总统马克龙最近还翻出这件事说了一嘴,以此讽刺德国的“胆小”),后来算是给了其它武器包括豹式坦克,但在“金牛座”问题上一直没有松口。

笔者当然不主张对俄乌冲突“火上浇油”,只是感到有些好奇:论起来德国的实力完全不输给英、法,为何却成了那只“软柿子”?想来这或许跟德国在二战时欠下的“历史旧账”大有关系。需知苏(俄)、英、法都是那时的“战胜国”,而德国不仅是“战败国”,并且还因“出产”过希特勒这样的恶魔而臭名昭著,二战中纳粹的铁蹄曾践踏过欧洲不少国家。尽管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两代人,但德国人的“负罪感”可能至今没有完全消除,在当年的“战胜国”俄罗斯面前总显得“见人矮三分”。而英国人之所以对俄最强硬,一方面由于凭借英吉利海峡的天堑,成为当年欧洲抗击纳粹德国的“根据地”而立下汗马功劳,另一方面历史上受过张伯伦“绥靖主义”的内伤,不想再重蹈覆撤。法国尽管二战中曾被纳粹德国攻占,但它的地下抵抗力量始终在坚持斗争,故而战后也能位列五大国而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所以马克龙有底气最近放出不排除向乌克兰派兵之选项这样的“狠话”。而德国显然就没有“高卢雄鸡”那么“趾高气扬”,虽然已是“小心翼翼”,一不留神还是被俄罗斯当“软柿子”给“捏”了一把。

  想当年,美苏英法中在二战中都属“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德日意法西斯则是对面的“死敌”。没想到八十年以后,国际社会的“阵营”却重新“排列组合”,思之让人不胜感慨,历史的确是“变幻莫测”。(未名日记3月7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158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