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简评耶伦的“4·20演讲”——

美东时间4月20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关系研究院发表了一次围绕中美关系的政策演讲。财政部长是美国政府的重要阁员,在总统继位顺序中仅排在副总统、众议院议长、参议院临时议长和国务卿之后。值此中美两国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耶伦的这篇演讲自然引起舆论关注。笔者没有看到她演讲的全文,兹根据财新网的摘要报道略作一些“个人评论”,以供同样关心中美关系的同仁参考。

耶伦说:“我们并不寻求将美国的经济与中国‘脱钩’”,称经济上的完全分离,对两国而言都是“灾难性的”,将会破坏世界其他地区的稳定。美国寻求与中国建立健康的经济关系,一种使双方均受益的、可以促进两国经济增长和创新的关系。——“脱钩论”是美国在前总统特朗普大打对华贸易战时期兴起的,历来为中方所坚决反对;拜登执政后此论在美国国内非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还有所升温。此番耶伦明确表示不寻求“脱钩”,应该值得欢迎。然而“听其言”还需“观其行”,这届美国政府究竟会如何做还需观察。

耶伦否认“美中冲突越来越不可避免”,称之所以许多人持此观点,是因为认为美国正在衰退,而中国将会很快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实际上“关于‘美国衰落’的宣告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但它们总被证明是错误的。”耶伦指在过去两年美国实现了主要发达经济体中最为强劲的疫后复苏,今天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同时从财富到技术革新保持领先地位,人均GDP是中国的五倍以上。——听上去她有些像是在“自我打气”,但她回避了中国的崛起确实使美国在全球经济的份额以及影响力都有所下降这一客观事实。她的意思是美国现在依然是“老大”,所以不会跟中国发生冲突,然而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美国是早晚的事,倘若这一天真的到来,美国又当何以处之?

耶伦承认,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经济崛起,在1980年至2010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速达到平均每年10%。实现了真正了不起的壮举:使数以亿计的人口摆脱了贫困。与此同时她称中国经济也面临着短期的不利因素和长期的结构性挑战,包括房地产的脆弱性、较高的青年失业率以及家庭消费疲软,而人口老龄化将为中国经济带来结构性挑战,“长期增长(率)似乎可能会下降。”——应该说,耶伦承认中国崛起还算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然而她后面的“但书”似乎又显得有些“不甘”。不管怎样,中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人自己的事,美国人还是多操心自己国内的诸多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耶伦接着说,“中国的经济增长未必就与美国的经济领导地位不相容。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最繁荣的经济体。我们没有理由害怕与任何国家进行健康的经济竞争。”——笔者一直觉得好奇的是,美国凭什么一直自称为世界的“领导者”?难道仅仅因为自己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实际上世人皆知,美国固然有它的相对优势,但也存在很多棘手的问题,诸如贫富分化、种族歧视、枪击案频发、党争不休、族群撕裂等等。再说了,如果有一天美国经济不再是“老大”,是否意味着它的“领导者”的地位也将“王车易位”?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国家不论大小,大家都是平等的,谁也不是谁的“上级”,因此也就谈不上谁来“领导”谁。

耶伦说,“美国不追求赢家通吃的竞争”,称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持续的、反复的竞争可以带来互相的改善。她还拿竞技体育打比方,“当一只体育队伍持续面对顶级的竞争对手时,他们会表现出更高的水平。当企业在争夺消费者时,它们会产出更好、更便宜的商品。当美国和中国的公司互相挑战时,我们的经济可以增长,生活水平可以提高,新的创新可以开花结果。”——这番话说得倒是没毛病,让人想起她本来是一个经济学家。但有一点:竞争必须是公平的才是良性的,恶性的竞争只会破坏市场。耶伦在理论上也承认这一点。她在演讲中还忆及“中国的高级官员已多次谈到允许市场在资源分配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性”,称“如果中国政府能真正朝这些方向转变政策,并实现其既定的改革雄心,对中国和世界都会更好。”话虽如此,听上去还是有点“教师爷”的味道。反过来笔者倒想请问:美国自己在这方面又做得怎么样呢?耶伦给出了如下回答。

耶伦说,过去两年拜登政府已签署三项法案,旨在提升美国经济的长期前景。她同时称保护“某些技术”不受中国方面的影响“符合美国的重大国家利益”,在国家安全因素考量下,必要时美国将采取针对性很强的行动,比如进行出口管制,扩充“实体清单”等。——显而易见,耶伦所说的以上两点恰恰证明美国近期的行为其实与市场经济的原理和规则相悖:所谓的三项法案是典型的“保护主义”,甚至激起了欧洲以及韩国等盟友的不满与反对;而她所承认的“美国已经多次制裁中国科技公司,制裁范围从5G、芯片、AI相关公司逐步扩大到电子元器件分销公司”等举措更是违背了美国一向自我标榜的“自由竞争”之精神,明目张胆地将经贸行为“政治化”,这难道是一个“领导者”该有的作为吗?

耶伦在演讲中呼吁中美两国在债务积压和气候变化等全球重大挑战上进行合作,称“重要的是,无论我们是否存有其他分歧,我们都要在全球问题上取得进展。这就是世界对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的需求。”她在讲话的最后部分还表示,有些人认为美中关系是一场零和博弈、一种双边竞赛,即一方必须倒下,另一方才能崛起,但“拜登总统和我并不这样看。我们相信,世界对于我们双方来说都足够大。中国和美国能够而且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来共处并分享全球繁荣。”——耶伦关于“世界足够大”的说法疑似是对吾国领导之前打过的的“太平洋足够宽阔”之比喻的“模仿”。对她的这些表述没人会表示异议,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现象愈来愈凸出,最新的例证是今年的春天尚未过去,很多国家却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温天气,联合国秘书长为此发出“气候定时炸弹正在滴答作响”的最强烈警告。在笔者看来,人类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意识到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遏制气候变暖势头需要所有国家作出“超意识形态”的共同努力。对其它国家是如此,对美国亦是如此。

就在笔者准备结束这篇“简评”之时,据“长安街知事”援引美国“政客新闻网”的报道称,白宫将在本月底出台“史无前例”的对华投资限制规则,以进一步“遏制中国技术和军事崛起”。有消息人士称,限制的领域将涉及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高科技领域,而投资类型包括风险资本、私募股权、技术转让和合资企业。——这难道就是美国政府所释放的“善意”吗?这难道就是耶伦女士在演讲中所称的“公平竞争”吗?……笔者由此不无悲观地认为,未来的中美关系即使不会完全“脱钩”,恐怕也只能是在一些科技含量较低的产品上互有经贸往来,毕竟美国人需要吾国制造的这些产品来维系他们的日常生活,而吾国则需要出口这些产品来“稳增长”。至于说到中美能否避免“冲突”,最大的危险不会来自于两国的经贸而在于高度敏感的台海局势,因为生意可大可小,只要还有得做,双方就都不会诉诸武力,但涉及到主权和领土问题必然是“硬碰硬”的,正在进行中的俄乌战争佐证了这一点。(未名日记4月24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162篇文章 57分钟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