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泄密门”:有人在逗你们玩?——
过去的一周,美国国防部一批涉及俄乌冲突等内容的貌似“机密情报文件”遭泄露事件,闹得整个国际舆论场沸沸扬扬,也引起笔者的兴趣而多“瞄”了几眼。
笔者当然没可能看到这些文件,但据多家媒体报道,这些今年4月初开始出现在社交平台上的情报文件,详细披露了美国支持乌克兰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时间表,以及对俄乌双方在冲突中伤亡人数的评估。在笔者看来,这些内容其实国际媒体上此前多有报道,并不新鲜,亦未得到俄乌双方的证实,算不上是什么“机密”。
除此以外,此次遭泄露的“情报”还牵涉了一些其他国家在俄乌冲突中的表现。如指塞尔维亚已经同意将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塞尔维亚国防部长武谢维奇对此回应称这一曝光信息是不真实的,塞尔维亚不会向俄乌两国中的任何一方提供或出售武器,塞尔维亚外交部发布的一份声明也否认了该国向乌克兰提供任何武器援助。又如文件称埃及总统塞西已命令下属秘密准备向俄罗斯运送多达40000枚火箭弹,埃及外交部发言人回应称埃及保持“不介入这场危机,并承诺与双方保持平等距离”的立场。再如文件显示美国在中东的盟友阿联酋正在与俄罗斯建立更深切的关系,“合作打击美国与英国情报机构”,阿联酋政府随后指这种说法“完全错误”。遭到泄露的文件内容据称还包括:韩国的领导人对向乌克兰运送军火犹豫不决,以色列摩萨德间谍机构反对总理内塔尼亚胡提议的司法改革,英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潜在政策,也门胡塞武装的具体动向等。这些内容亦属于“真假难辩”。总之迄今为止这些所谓的情报处于“无人认领”的状态。有些内容虽然真实但早已为人所知,比如文件指美国长期以来通过窃听电子通信、雇佣间谍和使用卫星对盟友进行情报监视——这几乎就是“公开的秘密”。报道说当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闻听自己也遭窃听后,苦笑着表示并不令他感到惊奇。
更蹊跷的是,对于文件的真实性,美方至今拒绝置评,却又表示文件的流出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称要严查到底、严惩不贷。笔者觉得美方的态度明显自相矛盾:你连文件的真实性都不知道,怎么就说它已构成“严重威胁”?由此看来,美方的当务之急还不是调查文件是如何泄密的,而是先搞清楚这些文件是不是真的属于官方的“机密情报”,否则所谓的“调查”岂非虚妄之举?
正当笔者疑惑之际,见有报道说美国司法部4月13日宣布逮捕了一名美国空军国民警卫队成员,称此人涉嫌“在未经允许情况下移除、存放并传播国防机密信息”。据介绍这名叫杰克·特谢拉的21岁男子曾在一个社交平台的私密网络聊天群组里传播“机密文件”相关内容。这似乎证明美方的调查有了“着落”,然而该消息反而让笔者更加怀疑文件的真实性,因为这些文件如果真的属于“高度机密”,怎么会落在这么一个年轻士兵的手里?讽刺的是据说这些文件最初是在一个游戏社交平台上被泄露的,更让笔者疑心这可能就是一场“游戏”。
不管是真是假抑或真假参半,这些“机密文件”已经给相关各方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除了上举的涉及国家纷纷出面予以“澄清”,冲突的直接当事方俄乌两国也发出不同的声音。如俄罗斯总统发言人佩斯科夫称这些文件显示了美国和北约在乌克兰危机中的介入程度,但也有一部分亲俄的声音认为此事可能是西方的情报战;而乌克兰总统办公室主任顾问波多利亚克指控称俄罗斯是这次“泄密事件”的幕后黑手,但有报道说由于“机密文件”显示美方不看好乌方反攻的能力,基辅方面对此十分愤怒,指美国再次低估了其军事能力。之所以说“再次”,是鉴于去年俄乌冲突爆发之初,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曾认为“基辅将在3天内沦陷”,并劝说泽连斯基总统赶紧逃到国外组织“流亡政府”,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笔者还记得之前美军参联会主席米利将军之前曾多次公开表示,乌克兰要收复失地尤其是克里米亚的企图实现起来非常艰难,可见文件所披露的不过是“旧闻”。
报道说美国五角大楼、国务院和司法部官员始终避免讨论文件内容的真实与否,但美国媒体普遍认为,启动调查这一反应,已经侧证了这些文件确属真实的机密情报文件。然而据韩媒透露,4月11日韩国国防部长李钟燮与美国防长奥斯丁就此通话时,两位防长一致认为这些文件中相当多的内容是伪造的。
凡此种种,浏览媒体报道的这些迹象,笔者觉得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即:这批所谓的“机密情报文件”是由一些好事者根据此前搜集到的一些已知信息,掺乎另一些自己编造的“故事”,故意对外对外“泄露”的——说白了也许是一场“恶作剧”,而且也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笔者注意到两个细节:一是一位接受美联社采访的Discord用户自称与“泄密”的发帖人和传播人相识,但他希望保护这些人不被曝光和追责,指发出这些文件并非出于政治动机,仅仅是一种小圈子里博关注的手段;二是据有知情人士介绍,网上展现的这些所谓的“情报”,其文件格式与官方文件十分相似,但在当今时代,这种以假乱真的“模仿”不算什么难事。
当然,美国人在这方面向来有些“马大哈”,这也有以往的事实为证。美国情报机构貌似强大,其实经常“漏洞百出”——想想当年的“斯诺登事件”和“维基泄密事件”吧。只是这一次美国人犯的“迷糊”可能更厉害:到现在连这些文件的真假都没能搞明白。
如果真的笔者猜着了,诸位,咱们吃完瓜以后,还是早点洗洗睡吧。(未名日记4月15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