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增长与就业:美国的一个悖论——

美国经济上半年两个季度连续环比负增长,按说已符合“技术性衰退”的标准。但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却不肯“认账”,坚称美国经济并没有陷入衰退,其所给出的主要依据是美国的就业状况相当不错,7月失业率处于3.5%的历史低位。

好吧,就算不说是“衰退”,经济增长率连续下滑总是一个事实。但从数据来看美国当前的就业情况似乎也的确不错,这种现象经济史上颇为少见,其原因又何在呢?

近日笔者看到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也在财新网撰文谈到这个问题。他认为美国“经济数据弱、就业数据强”的逆反现象有三个可能的原因:

一是就业数据具有滞后性,目前的数据还未充分反映美国国内需求的下行。笔者认为这是有可能的。如此只有等待时间的检验了。

二是美国的经济复苏在结构上不均衡,利率敏感部门因美联储加息而受到抑制,但服务需求还有韧性。笔者觉得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就拿吾国来说,以统计局公布的7月数据为例,制造业PMI比起6月不进反退,回到了50的荣枯线以下,但服务业PMI还居于荣枯线以上,似乎也表明后者的“韧性”强于前者。笔者揣测,这可能是因为服务业与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相关联,说句玩笑话,再怎么着人每天都还要“吃喝拉撒睡”,甭管经济如何,一些基本的服务还是少不了的。

三是美国的劳动力本来就比较短缺,疫情后的劳动力供给进一步收缩,增强了企业“预防性”的雇佣意愿,倾向于多招人、少裁人,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表现强劲。这似与吾国的情况有所不同。笔者之前曾引财新的分析认为,财新服务业7月就业指数之所以连续七个月落在荣枯线以下,主要是因为企业为控制成本而压缩用工规模,并且在员工自愿离职后没有填补空缺。笔者认为除了由于疫情反复,企业的市场预期还持保留态度,另一个原因或在于我们是第一人口大国,劳动力供给比较充足,一旦经济有所下滑,就容易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

彭先生还指出,就业强劲或令美联储货币政策保持从紧态势,为抑制通胀,美联储或还需更“鹰”;但劳动力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就业强劲加上工资增速高,遂使通胀难以快速回落。他所说的也许正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不过最新公布的美国7月CPI同比已从6月的9.1%降至8.5%,但环比仍然持平,后续的通胀表现尚待观察。

经济学家分析问题当然不像笔者这样的外行“简单粗糙”,彭先生文中还给出了其它一些相关的数据,恕不一一引用。与此同时,笔者还看到界面新闻刊载钱伯彦的文章谈论同一个问题。钱先生认为,看似火热的美国劳动力市场,其实存在着结构性问题。美国7月就业报告中最令外界失望的数据,是劳动力参与率进一步下跌至62.1%,为今年来的最低水平。实际上彭先生也在文中指出了这一点。

何为“劳动力参与率”?钱文解释说,根据美国劳工局的定义,过去四周内积极寻找工作的无业群体为失业人口,失业人口与就业人口之和为劳动力人口;而“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力人口与16岁以上适合工作总人口之比,失业率则是失业人口与劳动力人口之比。“劳动力参与率”的持续下滑,意味着失业率的下降因其分母的萎缩在统计学意义上变得更加容易而失真。

笔者的专业知识有限,看得不是很明白,猜钱先生的意思似是由于疫情期间美国政府大派“福利”,有些人干脆“懒得”找工作,由此造成失业人口“分母”的缩小,故此美国当前就业率的高企有可能是一种“假象”。总之,一切都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美国的就业问题是美国人的事。就吾国的情况来看,由于二季度遭遇新一波疫情冲击,当季的经济同比增长率降至0.4%,是前年疫情暴发以来的第二低位,就业自然也受到影响。虽然统计数据显示调查失业率微升,但16—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高达19%以上。不同于美国当前经济下滑但失业率很低的情况,吾国的就业与经济增长关联度较为紧密,之前笔者看到有分析论证,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能带动800万人的就业。由此看来至少对吾国来说,只有经济“稳增长”,才能做到“保就业”。(未名日记8月12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7篇文章 1天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