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转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是误导中国吗?》——

【笔者按:这是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先生发表在财新网的一篇文章,该文就另一位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近期所谈关于投资与消费之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提出商榷意见。毋庸讳言,笔者赞同滕先生的观点,尽管林先生的名气比他大得多。投资当然很重要,在现代经济增长的诸要素中可以说是“首当其冲”的,因为没有投资就没有产业,也不会产生经济效益,自然也就不会有收入和消费,这一点林先生说得没错;但林先生似乎把投资当成经济增长的唯一手段,而将消费则片面地解释为“坐吃山空”,忽视了消费也可以带动投资。

再者,一般而言,投资当然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必须是有效益的投资,如果是缺乏经济效益的投资,尽管在表面上增加了GDP,实际上却是无效投资,搞不好还会亏损成为“债务窟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永远是必要的,但也要适度而不可过度超前。总体来看,一个国家的投资是否有效最终还是要以能否增加国民收入和消费为衡量标准。林先生重投资、轻消费的倾向,让人想起计划经济时期的一句口号,谓之“先生产,后生活”。而实际上百姓的“生活”即国民收入和消费的增加才是经济增长的终极目的。

更不应该的是,林先生还将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说成是“故意误导中国”,这就将学术之争“政治化”了,笔者对此颇不以为然。林先生虽然“德高望重”,其实他的有些观点并不令人信服,乃至被实践证谬。比如前两年他还一再表示未来二十年的中国经济还有8%的增长潜力(后来又改口说是6%),而不顾经济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在经历了此前三十多年的高增长之后,吾国经济早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老实说,正因为林先生的影响力很大,他的这种明显过高的估计反倒可能会对经济界乃至管理部门产生“误导”作用。

所谓增长潜力,既然是“潜力”,就意味着很难准确估算。林先生关于吾国经济还会长期保持高增长的“算法”也许是对的,笔者也惟愿如此,但重要的是容许大家畅所欲言,最终还是要让实践来证明一切。】

最近很多朋友都给我转来网络上热传的一段林毅夫老师的视频,林老师说,“过去一段时间,有一种说法说我们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要改成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我觉得提出这个看法的人不是不懂经济,就是故意误导中国。你要想想看,如果没有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带来的家庭收入的增长,消费增长可持续吗?如果说收入不增长,消费增长,开始的时候靠自己的储蓄,储蓄很快就用光了,就开始变成家庭的负债,家庭负债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那他要还钱嘛,还不起钱那就变成家庭要破产了。是哪个地方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美国!是啊。”

林毅夫老师是经济学界的前辈,他的新结构经济学和长期主张政府扩大投资的观点,大家都很熟悉,但上述这段话的逻辑却有点不太顺:

第一,林老师说,“如果没有劳动生产力提高带来的家庭收入增长,消费增长可持续吗”。这个前提条件有点来历不明,扩大消费跟劳动生产率提高有矛盾吗?扩大消费同提高居民收入有矛盾吗?包括我本人在内,国内所有呼吁扩大消费的学术主张,几乎都是从发钱、发消费券促消费或其它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改革开始。中国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只有43%,几乎是全世界最低,不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怎么扩大消费?所以,呼吁扩大消费,就是呼吁扩大居民收入,这二者本来就是一回事;反之,表面上是反对扩大消费,其实就是反对给老百姓发钱或发消费券,就是反对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改革,二者也是一回事。

第二,林老师从扩大消费推导出家庭破产的过程,好像有那么一点点夸张和危言耸听,不符合现实世界的情况。他说“开始的时候靠自己的储蓄,储蓄很快就用光了,就开始变成家庭的负债,家庭负债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那他要还钱嘛,还不起钱那就变成家庭要破产了”。可是,不论是“开始的时候”还是什么时候,消费都是从收入开始,而非从储蓄开始的。居民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来消费,一部分用来储蓄(储蓄再通过银行信贷转化为投资,即便通过降息、完善社保、改善预期来提高新增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降低边际储蓄倾向,储蓄总量仍然是随收入而增长的),怎么就开始的时候靠自己的储蓄?又怎么就储蓄很快用光了?中国2022年住户储蓄总额120多万亿元,比上一年又多增加了17.8万亿元,好像“很快就花光”也不那么容易。

第三,消费又不是浪费,消费的过程就是老百姓享受美好生活的过程,生产的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消费吗?“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能仅仅是满足一种“向往”,而是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居民消费过程才能实现,而且中国面临出口增速下滑、投资过剩,只有扩大消费才能引领经济循环:通过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需求旺了,企业的产品才能卖出去,企业产品卖出去了,才能增加就业或增加员工工资,然后才有居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消费才更旺盛,经济增长就从负循环转为正循环……说到底,讨论消费驱动还是投资驱动,不是讨论企业要不要自主投资,也不是家庭要不要自主消费,那是人家自己的事,而是讨论政府稳增长的预算资金怎么花?是继续几万亿、十几万亿、几十万亿去大搞特搞基本建设投资,还是给老百姓发点钱、发点消费券以促消费启动经济循环的问题。如果发一块钱的消费券可以带动3到5倍的需求增长和经济循环,而一块钱的基本建设投资在很多省份还产生不了一块钱的GDP,那政府稳增长的钱是应该优先发消费券,还是几万亿、十几万亿地搞投资、为此扩大消费为零的财政预算?

第四,林老师说,批评投资拉动过时、主张消费拉动,是误导中国,但是却没有论证投资拉动为什么不过时。全世界各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大部分20%-25%,发展阶段比我们晚、基础设施比中国落后的印度也只有27%,中国已经连续20多年大于40%,2022年121万亿GDP中,固定资产投资57.2万亿,占比47.2%,这么高的投资率能持续吗?如果按照林老师的主张,继续扩大投资,就算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十年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每年要达到80万亿-90万亿,这可能吗?没有修不完的路,也没有盖不完的房子,我们要去给月亮修长城吗?后基建时代,每年有个三四十万亿关键领域投资就够了,如果还主张让老百姓省吃俭用省下钱让别人去搞那些大部分已过剩的投资,既没有微观效益,也没有宏观需求乘数,还会造成巨大的国家和地方政府债务,这是不是误导中国?

第五,过去三年来曾经主张投资驱动的很多经济学家也开始根据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转而支持稳定和扩大消费,这是新时期经济深度转型的必然要求,而不是这些学者都不懂经济。毕竟大家都看到投资饱和、过剩的情况:全国高速公路、高铁已经过剩而每年亏损几千亿,大部分特色小镇空置无人,地方专项债找不到合适的项目……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扩大内需要把稳定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然而这个重要决策观念转变还没有具体落实为政策和财政预算的关键决策。此时,继续鼓吹巨大规模的投资驱动陈旧模式,可能会影响中央“发挥消费基础作用、把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最新决策指导思想的落地,同时掩盖由部门职能驱动、地方政绩观驱动、相关利益驱动等过度投资的“体制病”,不仅会造成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还会造成进一步的投资过剩,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无论我们批评过度投资的体制病,还是呼吁增加居民收入促消费,都是基于新时期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深度转型的需要。希望经济学界、决策部门深入讨论研究这些问题,理性引导社会观念和决策观念的转变,让中国而经济发展结构更合理,决策更加科学,经济增长可持续,人民生活更幸福。

(资料来源:财新网。未名日记2月1日转发。)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4篇文章 23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